新时期下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刘园园
[导读] 小学生语言的发展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年龄特点,

        刘园园
        江西省上饶市第七小学  江西 上饶 334000
        摘要:小学生语言的发展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年龄特点,教师应该运用优美、准确的“语文”语言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活跃度和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逐步改善在课堂上语言的运用和把握能力,深入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特点,让小学生掌握优秀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究
        语言是人类从小开始接触的,它是我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承担了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和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重要职能作用,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责任。在小学课堂上如果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最多的东西,保证学生全面受教,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些都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是学生了解、认识语文的重要途径,它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掌握和未来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灵活运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年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言发展具有引导、影响和示范作用。所以,深入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特点,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可以有效的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特点。
一、小学语文语言的鲜明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在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语言上的发展和语文能力上的培养,小学语文老师教学上的风格特征及其教学的水平等,也都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一体现出来. 对于现在一些缺少语言活跃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须要牢牢抓住新形势下语文的特性,并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渐渐提升小学语言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语言的掌握级运用实践,保证能够以精准、优美的语言能力带领小学课堂呈现积极的活力,让小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所讲的语言要尽量口语化、接近儿童生活的环境,能被儿童完全掌握和充分理解,并且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低年级的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师教学的口语要注意有浅显易懂语法、生动有趣的表达、通俗易懂的词语等,同时逐渐引领他们向抽象思维发展。
请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诗歌《小小的船儿》的一个教学导入设计:
船,同学们都见过,我们在公园里还划过船呢,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船是不是两边尖尖的啊,我们晚上看到的月牙弯弯的两边尖尖的是不是很像船呢?可是课文里是什么船呢?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片文章怎么写的吧。小学生的思维很简单,不能把船和月亮很好的结合在一块,教师利用通俗的口语引导学生想象月牙的形状。这一段导入词不仅考虑到了儿童的可接受性,还对儿童已有的经验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生动、富有想象力、形象,这既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还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师要能灵活运用语言把学生领入课文的境界之中,让他们能在形象的意境中亲身感受体会,发展形象思维,理解作品,得其道,解其感。当教师讲到感人的情节,典型的人物,生动的事例时,所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将深奥的词讲得浅显,将枯燥的文章变为有趣的,将抽象的物体变为具体的。例如讲到小学语文课本中《月光曲》中“幽静”一词时,虽然字典中的“优雅安静”很准确,但小孩子们无法真正理解它的意境和内涵。但教师形象的描述为“无人的小路、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断断续续的笛声…这些都是幽静的意境。”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幽静的意境。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语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点,在适合的场所、恰当的时机、巧妙的利用易懂有趣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的教师要求自己“学生要在笑声中掌握知识”,有的则要求自己“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不仅能调节课堂的活跃度,还能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受到教育。例如,新事物固然让人难以接受,但当老师讲到宋词时,如果老师问一句“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学生自然会说喜欢,那么老师就很自然说“我们学一首宋代的歌——宋词”。这样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学生也很高兴地接受了。
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从心里上信赖老师且深信不移,所以,越是年龄小的学生,教师要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小学生语言的形成主要是靠听、说、读,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学生对文章的意义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当教师在讲题李宁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时,意思为“在朦胧的月光下,我轻轻的敲响柴门”。若教师的语言不够规范、清晰听到学生耳中的就是“深敲夜下门”,意思也会曲解为“我深深地敲响了黑夜里的柴门”。
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和人文素质,而教师的语言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词语的真正含义,它包括语序和语义,能准确、深刻的传授和分析知识。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的精炼和简约,例如“落花生”是花生的一种,不能解释为“种花生”。小学生不能分辨词语的意思是否正确,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简明扼要、语意清晰,不能误导学生。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掌握优秀的语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灵巧的运用语言特点可以有效的影响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2]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03)
[3]陈妙兴,林月娥.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 教育导刊. 2010(Z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