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语文阵地落实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孟凡瑞
[导读] 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在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内容。

        孟凡瑞
        河北省武安市第八中学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在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内容。语文教师要“披文入境”,深入文本,深挖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教育点,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塑造好人类灵魂,润物无声。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单纯的说教又使学生难于接受,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文以载道,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知识的系统性研究,能帮学生树立起正确三观,在积极思考中进步,在合作交流中发展。初中语文教师组织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德育思想的渗透,有效策略的实施,指引学生更好的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奋斗后成为高素质、全能型的栋梁之才。德育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语文是门基础学科,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工作整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去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打消他们的成长顾虑,方便后续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效实施;另一方面可以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灌输指导”“死板说教”的弊端现状,从新的角度出发,引用趣味的元素,优化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本文针对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有效渗透做出了简要的研究。
        一、育德必先爱国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一篇篇课文地详细分析,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收到德育的实效。其重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未能做到真正的“渗透”。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只有那些为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思想、情感,从而对这一切产生爱憎的感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之中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
        二、育人必先育己
        著名教育者曾言:“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标杆,是最为直观的学习典范”。在教师观中也明确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所以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初中生年纪尚小,认知能力正在形成阶段,而教师的道德品行皆是其学习的榜样,良好的模范作用将会使学生受益一生。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升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给予学生关爱和呵护,在岗位上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有人说“教师像花园里培育的园丁,像丛中勤劳的蜜蜂,又像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蜡烛”。所以,教师的代名词是奉献,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同学,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生为本,在课堂上承担引导和解惑的责任,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加强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阅读写作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使学生充满责任感和主动性。
        三、攻心必先煽情
        德育教育最忌死板说教,一直提倡以情动人。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就要摒弃应试的教育观念,放弃固化的授课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高涨的热情。另外,初中语文还应熟悉各种情境的创设方式,精选课文中的德育素材,以形象化的手段、直观化的表达,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创设情境达到德育有效渗透的目的。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家乡大容山、铜石岭、会仙河、望君山等风景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接着播放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要爱护大自然,爱护身边的环境。又如,《背影》一文记叙作者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播放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经典细节刻画,听着课件的乐曲,看着课件展示的画面,听着录音有感情的朗读,从而被文中父子间的骨肉之情深深地打动,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顺势引导,让学生感知父母之爱的恳挚无私、弥足珍贵和伟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才能创设出逼真而又充满感情的课文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喷薄的激情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四、塑魂知行合一
        人要有责任心,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真诚的爱心。学生的心地犹如一张白纸,一块净地,你在上面画什么或种什么,便会有相应的收获,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思想单纯朴实,这方面的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2]。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有许多是我们进行爱心教育的好蓝本。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唯利是图与约瑟夫的纯真形成鲜明对比。菲利普夫妇对于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亲兄弟是用金钱来衡量“亲”的,对于于勒以前犯过的错,他们没有宽容心,对于于勒今天的遭遇,他们更没有爱心。而纯真的约瑟夫“我”却认为“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怀着的是纯真亲情,且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以表自己的爱心和亲情,换回来的是“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轻的先生”的祝谢。我们可由此引申到现在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要有宽容和爱心。然后由爱心延伸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上,教育每个学生要有一颗宽容心和爱心,既关心亲人,又要关心国家和社会他人,负起社会的责任,自己的人生才有意义,人生之路才宽广。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还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通过教学步骤的简化、授课方式的转变、引导思路的调整,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提供好的条件,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助推着时代教育创新步伐的持续加快。 语文教师要“披文入境”,深入文本,深挖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教育点,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参考文献:
        [1] [1]苟昌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探索.》.学科教学.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郑国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3)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