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海萍
西宁市第七中学 810000
摘要: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前进。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成了各科教师的教学重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累积了我国千百年的文化精髓,以及近代西方文学的著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养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结合教材内容,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出发,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语文;意义;策略
引言: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经过国家教育部精心筛选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编排,其内容丰富多彩,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灌输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理念,融合进教材内容,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三观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
教育内容的不断改革,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理念越来越细化,素质教育理念中的“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近几年所有教师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内容中,对其未来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国家内所有公民的一把道德标杆,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一门文科性课程的学科,教学内容包含了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还有西方近代的文学著作,将德育教育加以渗透,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道道德品质的提升,养成崇高的的人生信仰,看待事物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面对世界的科学思想观[1]。
良好的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法则,品德低下会导致人们形成错误的观念和想法,容易发生极端的事件,对社会存有安全隐患。初中阶段的学生属于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心智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教师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在会议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由此可见国家和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写作、文言文教学、阅读欣赏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良好的榜样示范,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利用自己的行为举止,接人待物的风格,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精神,为社会提供优良的人才[2]。
二、立德树人在语文课堂中的策略
(一)在阅读欣赏课堂中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发展的都不够成熟,思维想法容易受到干扰,易听信他人蛊惑,被人利用做出不正确的行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欣赏文章内容时,教师通过讲解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利用隐性教育原则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会区分他人的蛊惑,增加学生的防范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乐于帮助他人等精神。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做到以身作则的原则,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榜样示范法,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模仿榜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造成影响,引导其向着越来越优秀的方向成长。
如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最后一课》,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学生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紧凑,没有多余的文字内容,利用简单的文字明确了主题内容,让阅读人印象深刻,通过文字感觉到当时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读完全篇之后,对文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详细的讲解,如“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通过以前和今天的对比,展示出了面对最后一课,大家难过的心情。教师可以结合中国近代的历史对学生进行讲解,利用我们国家的屈辱史,与这篇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渗透进德育内容。
(二)利用写作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及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便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写作。写作不仅仅能帮助学生书法他们的情感态度,还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写作在语文试卷中的分数占比也有很大一块,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展开写作指导,利用写作的内容,渗透进德育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协作的同时提升道德品质,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利用写作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精神。
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一主题可以很方便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合进去,让学生从寻常的生活小事入手,利用写作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事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现生活中的学做素材,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感动的事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进行写作,利用写作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融入他们的思想感情,将写作内容不断升华,在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更好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3]。
(三)在古诗词、文言文中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古诗词、文言文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其精简的语句中蕴含深刻的意义和人生哲理。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内容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想法,拉进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体验到古人的豁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其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激发报效社会、报效祖国的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等方面,提升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用更加饱满的精神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如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陋室铭》一课,该篇文章是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文中通过对简陋的房间描写,表述了作者两袖清风的情怀。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现了作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交往的快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展现了作者希望自己有和诸葛亮、杨子云高尚的道德情操,对金钱名利的淡泊之心,借用二人,表达出处变不惊,坚守节操的思想态度。这篇文章虽短,但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的内容,利用主旨思想,养成学成宠辱不惊,不虚荣的思想意识,建立远大的目标,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中可以很好的融入进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利用写作、阅读、文言文等教学内容,多个方面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态度,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良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韩丹.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陆丽程.初中语文教材(2016统编本)选文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3]胡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及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4]黄琳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