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碧
昆明市晋宁区晋城第一小学
教材简析:
《灰雀》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素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做错的事情要纠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心里活动,感知列宁对灰雀和男孩的喜爱。
教学重点:
1、感受列宁对男孩的关爱,渗透保护鸟类的环保意识。
2、体会列宁爱鸟、爱男孩的感情。认识到诚实的表现是知错就改。教学难点:
从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他们的心里活动。
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主体参与的重要因素。为学生创设与课文一致的情境,允许学生在朗读中发展情境,以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依据教材的特点,紧扣列宁和男孩的对话,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
2. 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反应了他们对课文个性化的理解,结合学生的感悟,适时点评促进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师:上节课学习的词语,看谁认得准? (课件回顾词语) 。
2.师: 因为三只可爱的小家伙(灰雀),列宁和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是三只怎样的小家伙呢? ( 指名回忆:朗读)
过渡:三只可爱的灰雀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到这儿问候问候它们。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怎么了?——(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生:不见了!(齐)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开课,旨在复习并引领本节课的学习主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带着问题阅读。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师: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木,也没找到。
[交流:体会列宁找的心情]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
?(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用“~”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师板书(旁批):读、画、悟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课件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
●设计意图:体现不动笔墨不读书,交给学生阅读的习惯。
2.自读体会。
师:找遍了周围的树木,也没找到灰雀踪影的列宁,此时说的每一句话反应了他什么样的心情?找出列宁说的话,认真读一读,体会感悟。
生:我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
生:我读出了列宁惋惜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列宁但心灰雀的安危。
师:把你体会最深的那句话读给同学听。
3.适时指导学生读四句话,体会列宁的心情。
教师引导概括:
“着急、惋惜、担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什么感情?
生:喜爱![师板书]
4.讨论:灰雀到底去哪儿啦?
师:可爱的小家伙(灰雀)到底去哪儿了,同学们,你们能告诉列宁爷爷吗?
(学生七嘴八舌答)
师: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然后检查讨论情况。)
师:我知道同学们的意思了。列宁爱灰雀是要给它自由;男孩爱灰雀是要把它抓回去,限制它的自由。列宁才是真的爱灰雀。
5.朗读指导,深入体会。
师:列宁是真的爱灰雀,这对小男孩会有什么引响?我们一起边读边体会。
(师引读,生接读。学生读的内容课件提示)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感受到列宁的着急)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看见,我没看见。”体会孩子的紧张强调省略号的用法
师:可怜的小灰雀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课件】体会孩子的矛盾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课件】体会孩子的肯定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课件】体会孩子的勇于承认错误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三次连读感受小男孩内心的肯定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
生:列宁。(齐)
师:在列宁的感染下,小男孩会做出什么决定?
学生:放鸟归园。(齐)板书
●设计意图: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自读自悟, 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 认识到列宁的循循善诱、善解人意和对儿童的呵护, 明白了小男孩是个 诚实守信、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6.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男生和女生两个大组。男生读列宁说的话,女生读小男孩说的话,老师读提示语。
(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课件:3—10自然段去掉叙述语言。)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更重要的是能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美。
三、学习第11---13自然段
1.师:瞧,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齐读第12自然段
师:听了列宁的话,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是啊,老师也没弄清楚,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去问听不懂人类语言的灰雀呢?
师: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
(生齐读第12自然段,强调“微笑”)
师:列宁为什么而微笑?(指名交流重在让学生思考感悟人物的内心)
师:孩子知错就改,放鸟回归大自然,列宁和你们一样从心里感到高兴!让我们拿起书来,深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假设你是白桦树上的那只灰雀,你会对列宁和男孩说些什么?请在你的积累本上写下你的连珠妙语。
●设计意图:通过写一写,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把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
师: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板书设计: 26 灰雀
爱
列宁 男孩(诚实、知错就改)
给自由、找鸟 捉鸟、放鸟归园
课后反思:
《灰雀》用一条情感的线索贯穿始终,以爱的感染和体验,把语文知识的、技能的、审美的、品德的育人因素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爱的熏陶感染中通过“内化”,接受素质教育。在教学程序上安排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递进方式,把教学要求由低到高地逐步落实。在板书的设计及出示上,从中年级儿童的心理出发,采用简洁、凝练的图文结合形式,不仅准确地揭示出本课育人的主旨,而且在辅佐教学,启迪思维,发展想象上起到了“激发”的作用。
课件做的不够完美。没有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生成与我的预设发生偏离。最困惑的还是课时的切分和教学流程的设计,我在思考是否可以两课时连上,第一课时把生字、词语及课文第1—2自然段学完,第二课时来研读对话领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