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激发情感 渗透几点德育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高琼
[导读] 时代在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化转移,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

        高琼
        重庆市长寿区实验一小      401220
        摘 要:时代在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化转移,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对于城市教育来说,乡村教育意味着一定的劣势。乡村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效率也不尽人意。学习任务完成不了,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和城里的孩子比较起来相差一大截。孩子的自私自利,稍不如意就打架斗殴的,言行举止不文明,拿别人东西的,对父母长辈没有感恩之心。没人管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与教学环境的不均衡等原因造成。“润物细无声”?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识世界、持续学习的工具,同时该学科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在乡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将对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几点德育进行了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融入德育
一、新形势下教育的现状。
        语文课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识世界、持续学习的工具。语文“润物细无声”,它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同时该学科又有着强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时代发展的新形式下,教育改革如春风般吹遍大江南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所需的劳动力增多,大量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为了创造更好地生活环境和增加家庭的收入,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为子女创造更舒适更安稳舒适的生活与学习条件。不过,乡村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效率也不尽人意。学习任务完成不了,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和城里的孩子比较起来相差一大截。孩子的自私自利,稍不如意就打架斗殴的,言行举止不文明,拿别人东西的,对父母长辈没有感恩之心。
二、语文教学和德育的融合点
        魏智渊说:“教育教学固然少不了技术技巧,但本质以及最高的境界都是无技巧的全心以待。”我想,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在探索自我之路上,我从宝贵的乡村经历,教育之路扬帆起航,懂得对于乡村的孩子更要具有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尊重是一种鼓励,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以书为伴,浸润心田,让孩子们更积极更努力!
        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融合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二、语文教学创设情境,融入德育
        教育中,不少离异家庭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我们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在语文教学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在《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堂的第一课时上,聚焦第三个镜头时,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工作是怎样的一个环境,利用音乐制造气氛,让孩子们想象当时的环境。有了音乐的铺垫,作为情感的激发点,孩子们抓住人物的衣着,长相,神情,动作,写出了脑海中“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的形象。让我们也看到听到了居里夫人的执着坚定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除夕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卖火柴小女孩的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事。哪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忙于奔波劳累,这是爱的另一种方式,让学生要学会感恩,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恩之心。


三、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父母一年回来几次,内向,不爱开口说话,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他们越来越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小语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思想内容。如《古井》、《挑山工》、《白杨》、《高粱情》这些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情怀。出示生活中同龄孩子受挫的案例,该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困难,写一封信的形式让孩子们关爱他人的同时,学会意志坚强。《永生的眼睛》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课前的那首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他们一家人说些什么?让孩子们懂得给予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语文教学和德育的几点融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留守孩子。德育需要深入乡村学生群体,同留守的孩子多沟通,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规划合理的教学设计,构建课堂与德育一体化的课堂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 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培养孩子们进行坚忍不拔品格意志,锤炼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在留守孩子遇到困难,沮丧难过的时候在教学中增强他们抗挫折的能力,提高面对挫折永不服输的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孩子们会更坚强,更独立!
四、浸润心田,以书为伴
        对于城市教育来说,乡村教育意味着一定的劣势。乡村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效率也不尽人意。学习任务完成不了,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和城里的孩子比较起来相差一大截。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高尚的人对话。我们与黎明共舞。每天的晨读我们在诗中遨游,读关于爱书的诗,读关于思乡的诗,读气势磅礴的毛泽东的诗词,谈体会,仿写诗句。在“飞花令”中用春,花,秋,月,思乡等令来诵读比拼,热情高涨,收集的诗词超乎想象,有了兴趣,语文的积累也不言而喻,成绩也越来越好。
(一)国学经典篇
        诵读国学经典,从《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经典国学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气息,校园氛围,进一步推进文化立班。我们先在老师的带领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文字。
(二)诵读名著篇
        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我们在操场,我们走进阅览室,我们走进名著。我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世界童话名著》《爱丽丝漫游仙境》《海底两万里》《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我们还阅读《成语故事》等。真的是喜欢上了童话故事!感受动人的故事和童话人物心灵的美好。
(三)科普读物篇
         大自然有神奇的魔力,有无穷的秘密等我们去探索,带给我们科学的无限乐趣。我们一起阅读《昆虫记》,《恐龙世界》,《创想号》,“找找爬山虎的脚”,“探寻蝙蝠和雷达的联系”,“豆芽成长记”,探索自然界的秘密,从而得到很多的启发,动物们的生长奥秘,这也是读书的魔力啊!
        在每一个新的日子里,每天都是新的挑战,我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告诉孩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读好书,好读书,在独立的学习中越努力越优秀,越优秀越努力。
        
        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通过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件件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提高了他们的想道德素质。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

【2】 方振玉《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1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李君容;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J];江苏教育;1985年Z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