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琼
重庆市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401220
摘要:虽然我们通过深入钻研文本,会发现它很多教育因素,但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有所取舍。“一课一得”是指“胸有全册,组文着眼,课有重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一步一个脚印,螺旋式上升。取舍的标准,宏观的来说是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对照年段目标,我们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哲学上讲有舍才有得,语文教学也要学会取舍,要突出重点,一课一得,追求高效。具体的来说是我们设定的整篇课文的目标和课时目标。根据目标决定取舍,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
关键词:落实 核心素养 一课一得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它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根据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看,语文首先要姓“语”。即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兼顾其人文性特点。就目前语文教学而言有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是围绕考试教学,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功利目的很强;二是还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致课堂杂乱无章。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上很多作秀环节。动辄“小组合作”,再者“拓展延伸”、“展示风采”热闹非凡。但要论其效果却不尽人意。具体到每一节课就应十分明确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力求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哪怕只有一得。
一.分解核心素养目标,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教学内容而言,文笔优美的课文,那就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写作结构有特色如《 美丽的小兴安岭 》、《索溪峪的“野”》;课文故事性强的,则可训练复述,归纳主要内容,如《 日月潭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人物描写传神的,那就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如《 微笑着承受一切》……目标分解了,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相对简单,有充足的时间,使训练落到实处。这样就好像学一套广播体操一样,先学“分解动作”,再走向“连续动作”。积跬步,何愁难致千里?
二.严把课堂关,落实核心素养。
我很欣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先学”环节,首先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目标要清楚明确易于检测,其次是自学指导,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明确方法(运用哪种自学方法)、明确要求(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四明确”保证学生适度的紧张感,有目标、有重点、有检测反馈,在自学期间教师不能干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后教”环节重在检查点拨。通过检测让学生暴露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点拨。在这个环节中重视薄弱学生的反馈,强调学生之间的互教,学生自学和讨论会了的问题老师统统不讲,只有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才解答,才点拨,这样才能有效地限制教师的课堂占用时间。每堂课保证给学生不少于10分钟的随堂练习时间,而且随堂练习象像考试一样,严格独立、限时、准确、规范地完成,让教师有机会当堂批改,这就是“当堂训练”。以教学课文《恐龙》为例,本堂课重点让学生解决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来介绍恐龙的?大致的课堂安排如下:
(一).点拨升华(10分钟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讲解随时总结,或者升华或者拓展,对有疑难问题要随时点拨。
(二)展示提升(10分钟左右)
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在班内负责板演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教师事先走下去参与、倾听,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小组在全班交流。
(三)交流合作(10分钟左右)
小组内根据提出的问题交流合作,尝试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同时找出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其它同学协助解决。
(四)、当堂训练(10分钟左右)
通过"当堂训练"真正落实"堂堂清"。"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训练习题不要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习题分必做题,选做题(用一个星号表示)、和思考题(用两个星号表示)三个层次。尽量当堂完成,下课收齐,当天批改,当天反馈。
以上是课堂教学的大致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可灵活调节,课堂教学要体现“五个结合”是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提问和学生互批互查相结合;学生展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学生巩固和检测反馈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教育相结合。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有利于学生理解巩固的形式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都要积极肯定。
三.深钻教材,简化核心素养目标。
一节课要想上得卓有成效,就要深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真正了解了一篇文章所承载的内容,才有可能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以及怎么教。目前,我们每篇课文往往都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去定位教学目标,致使一节课有时有五六个目标。试问短短45 分钟,如何能将这众多的目标一一实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目标是会落空的。诚然这些目标都是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但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便能全部达到的。我们何不设置一两个非常重要而又实现的了得目标扎实的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逐步推进,逐一落实?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一节一个收效,循序渐进,最终形成系统的语文能力。以《羚羊木雕》为例:本文主要是通过“我”该不该把爸爸送给我的羚羊木雕再送给好友小芳的故事记叙,反映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障碍。此文教学可以只设两个目标:第一,学会如何与家庭成员沟通,从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第二,理解本文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法。课堂上只要实现了这两个目标便很好的突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至于文章涉及的其它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感悟体会,无需在课堂上面面俱到。
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素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生为主,自主达标,同伴互助,教师点拨,把薄弱生作为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测对象,真正树立起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观,尤其是限制教师话语时间,强调当堂训练等做法。当然,也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或必须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每上完一节课后,我还会常常这样问自己:学生在这节语文课里,得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如果这节课,学生没有上,是不是会受到很大损失呢?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知道,那么,那一节课还有必要上吗?应该让学生觉得——如果耽误了课,就有损失了,那才是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描写细腻的课文,如《荷花》,可以重点训练描写技巧;语言优美,有乐感的课文,可以重点训练感情朗读,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写作方法有代表性的课文,如《检阅》和《争吵》这两篇课文中都有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段落,那就重点学习写作方法;思想丰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课文,如《想别人没想到的》则从培养发散思维出发,让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人物描写传神的,那就抓住人物的描写方法入手;材料新颖、与众不同的课文,也可点拨学生学习如何选材……一个学期训练下来,学生收获颇丰,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当然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有效了。
五.注重核心素养,静待花开。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的生成,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这并非就是要连环提问,遇到问题便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交流合作,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形成独特的体味感悟。不要只为了形式上的热闹好看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一节课结束,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或答“不知道”;或答“好玩”。这不完全违背了教学本愿吗?以《慈母情深》为例:有节公开课教案设置这样四个环节。第一感悟亲情,第二感受亲情,第三感读亲情,第四感恩亲情。结束还听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曲。整节课十分热闹。但因为只围绕“亲情”教学,上成了一节德育课。而对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这对学生的写作尤为重要),平凡中见真情的语言特点(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只字未提。很明显是“舍本求末”。
六、追求高效,精要练习。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线索清晰过程简明;紧扣目标弄懂一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探讨的时间。不要为追求课堂的好看、板书的美观而生硬的去拼凑环节。导致教者辛辛苦苦,学着迷迷糊糊。我们有些课失控的原因;一是因为缺乏很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二是设置环节过多过杂。让人感觉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缺乏深度。三是错误理解了新课堂理念中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从而使课堂陷入争论误区。连老师也不知所措。语文教学中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听得明白;说得有理;读的深入;写得流畅。只要围绕这一目标教学,课堂就简单有效。课堂的效果又要靠精当的练习去检测和巩固。练习的布置要紧扣课堂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上的一得能否真正落实,关键就看作业安排是否合理。只要每节课作业设计得当,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提高语文能力尤为重要。以《后羿射日》为例,这篇课文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教学时就紧扣课后两个练习题进行。先让学生读练习一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进行对比。看作者运用想象补充了哪些精彩的细节,体会想象构思方法和神奇的作用。可以运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根据练习二的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这样,一节课就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学到了实在的东西。做到落实核心素养,人人有得。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
【2】 方振玉《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1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5】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1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