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燕雪婷
[导读]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

        燕雪婷
        河曲县实验幼儿园    山西省忻州市      036599
        摘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了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实现了“玩中学、做学中”,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提供了发现和发展个性潜能的机会。
关键词:区域活动、社会性、能力
正文: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区域活动打破了以往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教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它能提供给更多的幼儿个体活动空间,让幼儿用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经验,体验快乐,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
        
一、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精心准备,投放适合本学龄和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材料。在游戏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区域进行活动;为使材料的种类、数量能最大的满足幼儿的需要,也受活动的场地的限制,每个区域教师都限制了人数。在兼顾两者的情况下,教师让幼儿采用“挂牌进区”的方式,如果某位幼儿选择的区域人已满,幼儿就需要考虑是否要换区,或者和已进区的幼儿协商换区。在不同的区域还会张贴不同的区角规则,比如“图书区”要求小声说话、安静看书、轻轻翻书;“建构区”不争、不抢;“美工区”小心拿剪刀,注意安全;“超市”需要排队结账等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了规则意识,也有助于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又比如“医院、理发店、娃娃家、超市、”等,幼儿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们模仿成人角色与同伴相互交往,这一协同活动的过程为发展幼儿的团结、友爱、合作、关心、谦让等社会性特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要遵守活动的常规和规则,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于大班的幼儿,培养和提高遵守规则、勇敢、顽强、有责任感等优良个性品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区域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独立活动奠定了基础,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区域活动为幼儿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区域进行游戏,丰富的环境为幼儿的探索、求知、交往提供了机会。比如:在小班的角色区“娃娃家中”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快乐,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没有任何约束和负担的情况下自由交往,还可以进行自我调节需求。他们一会儿扮演妈妈给孩子喂奶,一会扮演孩子感受妈妈的呵护,一会扮演客人;孩子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活动,游戏的积极性越高,也就越投入,内心的情感得到很好的释放。
三、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会。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家里说一不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对孩子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

集体教育中,老师虽然也比较重视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针对性不强,而在区域活动,比如“建构区”中,幼儿想搭建一个城堡时,如果各自玩耍,很难把城堡搭建的很大,积木数量的限制,城堡的高度,都是幼儿不能独立完成的。这就为幼儿合作提供了平台,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有的专门拓宽城堡,有的搭建高处,有的则帮助高处的幼儿选择适合的积木,最后通过集体合作完成了一个城堡,和之前孩子独立完成的城堡形成对比,后者更让孩子惊叹,更让孩子有成就感,幼儿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促使幼儿在下次的活动中继续合作,也大大避免和减少了幼儿争抢积木的情况。
四、区域活动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3—6岁儿童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
力不稳定。在活动中,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参与活动。例如我们划分区角设立的: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等,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再现。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在你来我往的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习得一些语言交往经验,老师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等的句式可以迁移到游戏中,“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一些平时内向腼腆的孩子,在区域游戏中也释放了天性,
        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自由、理解、宽松的人际环境,他们在活动中可以是幼儿与教师的交往,可以是幼儿和幼儿的交往,交往的方式是自由变化的,减少了思维的框框与内在的压力,幼儿的手、口、脑都得到了解放,为幼儿提供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大大提升了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五、区域活动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生活能力
        区域活动中的生活区、美工区、建构区等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最好区域。在生活区中,如:我们设置了扣扣子、拉拉链、筷子给小动物喂食、给小宝宝穿衣服、系鞋带、梳头发等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练习抓、夹、舀、倒、穿、扣扣子、编织等生活自理能力;在美工区,幼儿的绘画、泥工、剪纸、撕纸、粘贴装饰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如:泥工教学中教幼儿团、搓、压、捏、粘合等技能;纸工教学中教幼儿撕、贴、折、涂、剪等,孩子们通过画画、剪纸、折纸、捏泥、制作玩具等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在建构区中,幼儿通过自己拼插积木,纸盒、瓶子等,在拼插、搭建的过程中,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又不仅仅局限在这些。在主题背景下开展的区域活动,依据主题的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活动,投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不同的区域所培养的幼儿能力侧重也不相同,但每个区域又是相互渗透的,共同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区域活动的开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有目的、有计划的投放材料、如何让所投放的材料适合所有的幼儿;教师在活动中如何正确的引导、适时的介入干预,等等。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指南》和《纲要》,认真总结、留心观察分析,理论和经验相结合,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基【2001】20号
2、百度百科---区域活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