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陈燕芬
[导读] 小学生由于年龄等生理因素的限制,导致理解能力较低,对于较抽象和深奥的数学理论知识
        陈燕芬
        珠海高新区金鼎第一小学 广东 珠海 519000
         
        摘要:小学生由于年龄等生理因素的限制,导致理解能力较低,对于较抽象和深奥的数学理论知识,往往难以把握透彻。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思想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也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更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文章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征出发,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并提出实践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形结合
        引言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要求。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再是纯粹地传授知识,而是要注意对其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数学教学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思想的培养以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就业等奠定基础。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概述
        (一)数学思想的概念
        在长期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其实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这主要是我国过去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小学教师在教学压力的促使下,以分数为导向,灌输式开展教学,希望让学生以课本知识和考试为核心,接受更多的知识,并尽可能提高做题正确率。但是,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对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原理、数学方法、数学内容等的抽象概括,是对数学研究的本质彰显。比起对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思想的培养更为深入,对现实指导也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概述
        数形结合思想指的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或者空间形式结合,探索其中数与形之间的本质联系。数形结合思想应用的本质特点,是借助二者的优势互补,以数形对应或转化的模式来处理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数形结合的主要特征是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使得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原理等的直观理解,以推动数学教学的开展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与应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小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
        小学生年纪较小,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枯燥和抽象的定义、概念,学生经常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如乘法口诀表,小学生初学乘法,基本上都死记硬背过乘法口诀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难以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为例,长度单位是小学生必学的内容,而教师在教导厘米、分米、米的时候,往往只是根据教材书的案例,单纯地举例让学生对这些测量单位形成印象。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的方式熟悉测量单位,但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差,一旦碰到更为灵活的题型或者遇到现实生活场景时,学生难以很好地调动已学的知识体系,对问题进行解答。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用不同的图形生动形象地呈现测量单位的区别,学生能更轻松地消化相关知识。
        (二)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左半球跟右半球在处理信息时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左半球更擅长对“数”进行处理,也就是能更好地对逻辑强、抽象性强的信息进行处理。而右半球却更擅长进行“形”方面的处理,如开展想象等。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发展完全,因此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直观和表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左右脑的共同发展,以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科素养。


        三、教师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利用“形”开展“数”的教学
        根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第一册教材为例,主要是对“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法计算,除此之外,还有认识简单的物体和图形以及分类。从小学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来看,其实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渗透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隐藏的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资源,灵活对其进行利用,以更科学地设计课堂。
        以“数字1-5的认识”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这章节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于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而言,却意义重大。教师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开始便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1、2、3、4、5”这几个数字的时候,杜绝让学生采用记忆的方法学习,而是可以制作一个大小均匀的田字形表格,让学生数到数字的时候,就到表格上画上对应的几个格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画格子,并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数字。学生在这样的形式下开展对数的学习,能够更科学地加深对数的印象,并在数形结合思想的引导下,将静态的数字变成动态的变化。
        除此之外,以形来表示数的方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用苹果的增减来表示加减法,这种方法不仅生动形象,能够很好地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有机衔接,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数学与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教师利用“数”开展“形”的教学
        除了能通过“形”来展示“数”,数形结合的思想也能通过“数”展示“形”来开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合适的生活情境,不要一上来就给学生介绍周长、面积的定义和公式,而是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去校园的长方形空地上,让学生直接观察长方形。教师让学生观察校园中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等,学生得出有四条边、四个顶点、四个角,其中两条对边的长度相等。在这里学生用“4、4、4、2”等数字将“形”概括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周长与面积的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一把卷尺,量出长与宽的长度,如校园内长方形空地的长是2米,宽是1米,教师让学生通过卷尺测量长方形空地的长与宽,正是用“数”呈现“形”的过程。接着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周长的含义,即周长是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引导学生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以此完成“数”展现“形”的过程。
        (三)教师在教学不同环节巧妙落实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也应该灵活生动,不应该死搬硬套。小学数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预习阶段、教学导入阶段、教学重难点解析阶段以及复习巩固阶段,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灵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以小学人教版教材“认识钟表”一章节的知识为例,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家中的钟表,并试图与相应的时间对应上,以完成从形到数的过程。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可以创造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将时间变化的状态用视频展现出来,学生在教学情境下,更容易理解数形结合之间的关联,轻松掌握时钟这一知识点。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游戏学习法,即让学生分组开展游戏,部分学生写“数”即时间,部分学生画“形”即时钟。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将数形结合的思想巧妙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接受数形思想的教学,逐渐养成数形思想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数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生活的学科,其变化形式丰富,原理内涵深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从小学会从数学思想出发,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作为数学教学中一种常见且实用的数学思想,教师应该有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焦爱娟.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0(28):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