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敷军
定安县龙河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大多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一些比较浅显、易懂、较为通俗的基本知识。而初中的数学知识相较而言更为抽象、不易接受,难度大大升高。从而导致了不少的小学生在升入初中之后,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别,有的学生依旧保持着良好成绩,而有的学生的成绩则一言难尽。本文将通过如何对小学生在小升初阶段进行数学教学知识的衔接,从而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初中数学知识的框架,让学生在今后的初中数学学习中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衔接;教学策略
当学生从小学阶段迈入初中之后,从小学的基础算术知识拓展到了对于代数、几何的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所需要学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这对学生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学习方式与数学思维是很难与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契合,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学生在踏入初中以后,成绩从此一落千丈以及对初中学习失去了自信心,导致了厌学的心理。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就需要做好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准备,这样能够让学生一进入到初中学习,就能快速地让学生进入到初中数学学习的状态,继续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结合学生水平,奠定学生数学基础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简单,由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也导致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出现了差距。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数学知识进行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的初中学习奠定了基础。【1】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之中的圆,以及教材中所讲述到的圆进行对圆的认知,掌握圆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绘画、测量等等不同的方法,来了解相同的圆与相等的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教师引入初中对圆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固定的端点O为圆心。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教师通过教学“圆的认识”将小学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地联动,当然教师也要打好学生对圆这一门课的基础,针对学生的普遍问题先进行解答,然后再对少部分学生的疑惑进行课后解答。不管采取各种方式解答,教师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打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今后的初中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好的进步。
二、明确学习目的,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阶段有不少的学生并不是不能理解初中的数学知识,而是对初中数学知识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成绩下降。对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数学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明确今日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2】
以“圆柱和圆锥”为例子,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首先明确今日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在生活之中寻找圆柱与圆锥,对此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在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找到的关于圆柱与圆锥的资料。还可以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圆柱与圆锥的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知识。通过生活中的圆柱与圆锥形状的物品,计算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与表面积。激发出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让学生养成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的习惯。同时与初中内容进行联系,等低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底面积为S,高为h,则圆柱体的体积为V1=Sh,圆锥体的体积V2=Sh*1/3,即V2=V1*1/3,则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比为三比一。
三、合理设计问题,加强学生解答能力
学生从小学阶段迈入初中阶段,需要加强学生的解答能力。初中时期对学生的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对此教师在教学阶段就需要对学生该方面作出培养。合理安排各类问题,锻炼学生解答能力,为初中数学学习准备好。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时,将教学内容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创设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学校将打算在植树节种植120棵树,准备安排六年级6个班的学生进行种植,已知一班与三班各有40人,二班与五班有各有45人,三班与四班各有50人,问这六个班级应该分别种植多少棵树。又比如:王爷爷家里有田地200平方米,打算种玉米与水稻,其中玉米与水稻按照4比1的比例进行种植,那么玉米与水稻分别种植了多少平方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答,锻炼了学生的解答能力,有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们快速过渡到初中的学习之中,避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参考文献:
【1】黎花. 关于小学数学小升初衔接的思考[J]. 新课程(上), 2018(11).
【2】王金春. 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升初衔接的策略探索[J]. 中外交流, 2019, 026(04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