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宝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新兴路学校,山东,济南,271104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学校无法正常开学,学生的心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和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带入和谐、自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
关键词:化学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化学史 化学实验
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学校无法正常开学,学生的心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和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济南市钢城区新兴路学校是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了各学科教学之中。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细心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身上的发光点,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往往能使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化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学习时的态度、情绪、课堂双边活动的气氛、教师讲课是否生动有趣以及师生间感情是否融洽等。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增加感情投资,加强情感教育,不管学生学习程度如何,教师都应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到而“亲其师而信其道”的。
为此,在平时的新课教学中,我经常开展利用家庭中的物品自制化学小仪器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如利用纯碱和食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撰写化学小论文、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问题抢答竞赛,看哪一组用的时间最少,准确率最高、课后布置思考题进行问题征解等活动。给优胜者以表扬和鼓励,实际上教师的表扬往往能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复习课上,则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多做一些开放性和探究性习题,这样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能力,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我还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的满足。在设计每一堂课时,都要考虑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效益”。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有利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指导,使师与生在心灵情感上达到零距离接触。
2、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经常使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语言,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3、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特别是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学生营造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参与心理和探究欲望的实验氛围。只有让学生乐学善思,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三、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情绪情感教育
教师一定要深挖教材的细节,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在领悟知识内涵的同时,既潜移默化的掌握技能技巧,又增强自己的信心、耐挫折的心理。
1、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在化学课堂上找准切入点,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爱国科学家的事迹。例如在讲纯碱时,要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制取纯碱,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的高尚人格。通过这些事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主义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
2、利用化学史实进行意志品质教育。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中,不畏实验过程的危险、实验条件的恶劣、多次试验后的打击,不畏权威、智者的嘲笑、蔑视,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如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在简陋的棚室里对约四百吨沥青矿物,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的分离,一点一点的测量,才最终提取了一克镭。通过以上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试验时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心理。
3、挖掘教材知识的实际价值,使学生产生探究化学奥秘的动机。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增长才干,希望自己成才,在心理上萌发出一种将来在科学上有所贡献的愿望。因此,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这些积极的心理倾向得到满足。如新冠肺炎期间讲授:“酸碱指示剂”时,上课一开始做一个“白纸显字”的魔术实验,事先在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字,然后向纸上喷洒纯碱溶液,立即出现“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字样,学生顿感惊讶,随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带着强烈的探究愿望进入了学习状态。整堂课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四、重视差异、个别疏导,塑造健康个性
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高有低,进步有快有慢,性情、习惯也不同。在教学中,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差异,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特别对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更要多给他们一点关心、赞扬与微笑,从而促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个性。我有一个学生,生活在农村,父母常年生病,家庭生活困难,性格内向,独来独往,有强烈的上进心,学习成绩突出,但是自卑感强,一直融不进班集体。我了解情况后,首先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接着和他谈心做心理辅导。你看学校和社会这么关心你,你也应该关心同学、班级,为班级和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初三下学期被同学们推荐为化学课代表,他刚开始怕做不好被人嘲笑,不接受,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的,只要用心去做,没有做不会的。后来不管课代表工作还是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加上我平时的及时鼓励表扬,他越来越有自信了,终于摆脱了自卑的阴影。|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要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去主动与学生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精心设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情境,为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和良好心理品质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