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上   作者:赵彩荣, 钟焱奎
[导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给河道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随着污染物的增加,河道水质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河道水变得更加浑浊,河道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青海垚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赵彩荣, 钟焱奎 8164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给河道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随着污染物的增加,河道水质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河道水变得更加浑浊,河道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对河道水环境的治理是对我国水系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举措,所以,本文针对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运用展开讨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
        1.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渐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明文规定到全国五位一体的发展和建设目标中来,这足以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修复迫在眉睫。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并不单单是依靠进行无谓的强行破坏并征服,而是要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通过与大自然长期的和谐相处来达到我们预期想要达到的经济方面的目的。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环保人士及环保工作者头疼的难题。就比如我国基础设施大量投建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改善就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让水利工程在完成现有目标的基础上做到更加的生态化、更加的可持续化的生态水利工程就诞生了。
         2.多方位的生态修复技术作用
         2.1水体自身具备的净化作用
         水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并且有很多的生物都能够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排除或者净化,其中主要包括水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修复.水生植物修复主要是通过一些藻类将一些富营养的物质进行分散、吸收去除加强水中的硝化反应。并且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一些酚类的感化物质,防止藻类生长过度的情况产生。水生动物修复则主要是靠水中的鱼等物质通过对水中的有机物质或者一些腐败的物质进行捕食吸收完成水中有机含量的稳定和应用物质的释放,还有则是一些浮游动物可以减少蓝绿藻的数量,通过对蓝绿藻的捕食,有效的提升水体的能见度。
         2.2人工辅助净化工作
         人工辅助净化就是在水体受到了严重污染其自身净化功能不能够实现水质的恢复并且河道的环境体系已经失去了平衡,这时就需要人力的介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河道水体进行净化,确保河道体系的稳定。在当前人工净化中最为普遍的技术就是超微净化水处理工艺,这项工艺可以有效的解决水质被污染的问题通过超高压气液混合产生微米、亚微米级的氧气泡,去除水中的氮磷钾等物质,有效的提高水体能见度,维持稳定的水体系统平衡。
         3.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3.1利用折叠式滤膜等阻隔减少雨水等外源污染
         雨水是河道水环境污染中的主要外源污染成分,雨水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工业区的雨水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不仅会污染水源,更会对水中的动植物造成严重影响。除此之外,降雨过程中雨水还会冲刷地面,将地面泥沙以及固体垃圾等一并带入河流当中,对河道水环境保护也是有着负面影响。利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针对雨水等外源污染的治理,则需要利用折叠式滤膜等阻隔减少污染物进入河流。首先,合理规划设计城市雨水收集管网,在管网末端设置相应的折叠式滤膜,能够有效截留雨水中的有害物质,降低对河水的污染。


其次,利用好河岸植物,进行透水性设置。通过在河流两岸种植芦苇等植物,一方面可以巩固河岸泥沙等,起到生态护坡的作用,避免雨水对河岸的冲刷导致河岸决堤的情况。另一方面,河岸植物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可以将雨水中的泥沙以及固体垃圾等阻隔在河岸两边,减少河道中的固体垃圾和淤泥。通过有效的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等,能够有效缓解雨水这一外源污染对河道水环境的影响,是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的重要环节。
       3.2利用生物技术降低内源污染,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除了外源污染,内源污染同样不容忽视,内源污染又可以称之为二次污染。内源污染是外源污染物不经处理进入河道之后,经过积累以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二次污染。例如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进入河道之后,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加,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水中藻类植物迅速增加,导致水中氧气含量不足,继而引发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尸体在河流中腐烂发臭,被分解成新的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生物圈的循环。但是这种循环会导致水体流动性减弱,导致水体发臭变黑,水体内源污染严重。针对河流内源污染的治理,需要从源头入手,利用生物技术降低内源污染,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转化水中的有机物,水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消化腐烂尸体或者是藻类等,利用生物技术以及生物圈规律,能够实现可循环的河道水环境治理,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可以利用沉水植物群落来吸收水中的氮磷钾等富营养物质;利用水生植物群落来加快悬浮物的沉降,降低水底淤泥中的氮磷营养盐含量。沉水植物在河底能够利用光合作用等有效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河水富营养化成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河水清澈,减少河水污浊情况,恢复河道水环境。
        3.3利用人工干预手段和现代高新技术净化水体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仅仅依靠生物技术和阻隔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立足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原则,利用人工干预手段和现代高新技术,形成良好的河道水环境治理模式。人工干预手段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水体净化具有重要作用。水体自净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当前河道水环境污染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作用范围,必须通过人工干预手段来改善河道水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清除河底淤泥,清理河底垃圾。河底淤泥中积蓄了大量的重金属物质以及氮磷等营养物质,无论是出于提升河水安全性还是增强河道水环境的稳定性的考虑,都需要尽快清理河底淤泥。在这一过程中,河流上下游区域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协同作业,共同完成河流清淤工作。针对清理出来的淤泥,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净化,最后再进行填埋处理等,降低河底淤泥对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提升河道周边群众的环保意识,对于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教育周边群众不往河道中倾倒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自觉维护河道水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够保证河道水环境的治理效果,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人工干预和环境教育工作之外,在河道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还需要应用高新技术,利用无线传感装置进行河道水质实时记录和传输等,提升河道水环境的监控力度,及时有效地进行河道水环境治理。同时,利用超微净化处理模式,采用气液结合模式增加水体中的氧气泡,加速水中重金属物质的处理,对于提升喝到水环境的能见度和清澈度也十分有效。
       结束语
       河道水环境的治理是个全面复杂的过程,根据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实际需求,在前期做好修复技术分析成为成败的关键。在河道水环境治理中使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河道水环境修复工作,提升河道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文武.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37(10):145-147.
[2]朱林.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9,(1):184.
[3]杨金强.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7,(23):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