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建筑美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上   作者:刘镇川
[导读] 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建筑理论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热潮中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具有特殊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体系。

2114811985010****8  刘镇川 

摘要: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建筑理论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热潮中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具有特殊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体系。首先必须理清以下相关概念这就是什么是建筑美学以及什么是中国特色。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索,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体系等问题。
        1.中国特色及其理论原则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而所谓建筑理论的中国特色我们认为是指在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研究结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思维特色、我国的地域特色以及技术、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特色的综合体现建筑美学理论是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体系中的定位来看,它是建筑哲学中的一个子系统,涉及建筑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各个方面从它的理论功能来看作为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核。它起到调整艺术的价值取向决定艺术态度和引导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的作用。从理论构成来看,它包涵建筑的艺术哲学、建筑的美学史以及建筑的审美心理学等内容。从理论的来源来看,它强调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美学的精髓,积极吸收西方建筑美学和建筑文化有益成分,充分体现当代建筑艺术精神,对古往今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审美文化进行融合转化和发展的产物建筑美学理论涉及的问题和适用的范围具有国际性与地域性之分其实质是理论适应范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我国的建筑美学理论 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无疑要包括美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其适用范围应具有满足国际性特点,但作为中国特色的突出标志更重要的是探索和解决特殊性即有关中国建筑美学的问题。
        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应体现如下学术态度这就是既要反对妄自菲薄,也要反对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要重视国外美学的影响,也要反对盲目媚外现象,使建筑美学理论有深远的历史内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审美评判标准等方面充分体现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并满足开放和发展要求。同时,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它必须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的精神,强调继承与创新有机协调的观念以及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特点,运用信息时代的科技手段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观念,体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同时,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体系应包含以下的若干的理论原则,即在研究范围上应在比较和借鉴世界建筑美学体系探索建筑美学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以中国相关的建筑美学理论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思想方法上,应广泛吸收国外科学思维方式,同时又努力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应运用适合国情的科学方法和适宜的技术手段,在实践运用中能解决一般性美学问题 更能满足我国的特殊需要能解决特殊性的理论问题等。
        2.研究方法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相关的理论体系从目前来说,对建筑美学的研究大致有如下的研究方法:
        2.1逻辑推理法
        这种方法是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在本体论的层次对建筑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抽象出建筑美的基本定义进行逻辑推理建立相应的美学理论体系并论证其正确性与合理性,这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2.2经验归纳法
        这种研究方法是从大量的建筑作品、建筑创作、建筑艺术活动和相关的审美现象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总结和归类、揭示美的本质、发现美学规律、建构建筑美学体系。
        经验归纳法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针对侧重于审美客体如建筑环境因素等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归纳;另一种则侧重于从审美主体(人)的审美行为与内在体验的分析。


前者依靠直观经验和理性分析,从建筑审美对象的外表属性如比例、尺度、韵律、均衡、色彩等构成等作入手来探索建筑美的规律;后者运用内省经验的研究方法,分析审美主体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以回答美的本质等问题。
        2.3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建筑艺术的风格演变、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变化历史加以总结、归纳和分析,并找出某些美学规律社会学即联系建筑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去探索建筑艺术形态、特征、风格变化、功能价值和意义的一种美学研究方法,该方法主要研究社会经济以及时代变化的文化模式如何影响各时代的建筑艺术及审美观念。同样,建筑艺术与审美观念又是怎样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文明模式等问题,
        2.4心理学方法:
        该方法借助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建筑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愉悦等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也有强调运用实验的手段去发现人类的审美规律。例如,利用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建筑的审美现象等除了上述方法外,运用其他理论体系研究建筑美学,如运用现象学、解释学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论进行研究,这在当代建筑美学研究也十分普遍。
        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体系
        “所谓的建筑理论的‘中国特色’, 我们认为,是指在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研究结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思维特色.我国的地域特色以及技术、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特色的综合体现。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中国艺术不竭的本源,对建筑民族性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建筑美学最关心的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建筑的命运,关注本土建筑的传扬。当代中国的文化已经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汇,这个融汇过程是从物质层面开始,积累并量化到制度层面,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层面,并最终成为完善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尝试、选择、融合、创造、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我国已经完成了在物质和制度层面的融汇,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正在体现出来,但成为完善、独立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体系还需要未来更多的努力。因此,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关于传承与时代的矛盾仍是主要的、不容回避的。中国建筑美学的发展应理性的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坚定的立足现实基础,综合创新。
        创新在当代社会是建筑发展的最好方向。旧的建筑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只有赋予传统建筑文化以新的形式,创造性的转化西方先进的建筑理论思想,找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并用技术美学改变传统的审美内涵,才能实现中国建筑的根本发展。吴良镛先生认为这种创新应该“抽象继承”,即“把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而对传统建筑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则可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予以新意,以启发当前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辩证的继承和开放的引进,才能使中国建筑走向世界,成为可以影响世界建筑文化的先进文化。
        美学家叶朗教授在“建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方面提出: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传统美学和当代美学;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美学和诸多相邻学科的相互渗透;理论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唯此方可综合成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由此可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不能盲目复制、盲目崇拜西方的建筑文化,也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在建筑美学的审美认知、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等方面立足历史和时代的双重特色,开放性、地域性、生态性、科学性和民族性并重,这样才能完成对建筑美学体系的建立。中国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仍是一项长期的理论工作。
        结语
        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理论工作,它决非一两篇文章所能完成的任务,上述内容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思考,还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指正。
参考文献:
[1]边睿婷.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特点及其美学性格表现[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9(10):108.
[2]李有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美学思潮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陈春.中国建筑美学发展方向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1(09):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