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建筑美学思潮的变化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上   作者:袁君
[导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也变得日益密切,建筑美学也呈现出了相互影响的趋势。

4210231986120****7   袁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也变得日益密切,建筑美学也呈现出了相互影响的趋势。在多元建筑美学思潮并存的背景下,建筑美学观念变得不再单一,它在全球化大地上发展,实现了多元混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美学思潮在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需要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理念,同时也要保持我国的特色,在打破千城一面的基础上顺应世界文化趋同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对全球化视角下建筑美学思潮的变化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建筑美学,地域主义,城市肌理
        1.全球化视角下建筑美学的审视
        2.1几何美学
        建筑总是以某种几何形态存在,几何美学(或称造型美学)是建筑形式美学的骨架。建筑的基本几何形态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菱形体、三角形体、多面体等,实际形态往往呈一定的变形。比如,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形态是,座落地面的建筑体下部为长方体或正方体,上部屋顶呈三角形;中国古代塔体大体呈圆柱锥体;埃菲尔铁塔大体呈变形的尖锐棱锥体。部分建筑是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抽象艺术形态。特别是,大多数建筑是各种基本形态的组合形体,通过规则或不规则的不同几何体有机融合而成,或凹陷穿插,或整齐并排,或外扩,或包容。比如,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大体由呈圆柱状的多立克式立柱与上方水平的长方形框体构成,呈现出古朴雄壮的风格;巴黎圣母院的正立面呈立式长方形构成的立式对称凹形体,下部是呈形态别致的三座拱券式透视门,中部正中是精美绝伦的超大尺寸圆形玫瑰窗,正后方是大尖塔,它们的巧妙组合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
        2.2结构美学
        建筑结构讲究对称与平衡、多变与协调和节奏与韵律。历代建筑理论家经常以人体具有对称性来类比认为,建筑应具有庄严而优雅的对称美。建筑的形式诸要素之间要把握好体量的合度、造型的衔接、细节的搭配和装饰的调和,保持视觉上力的平衡。对称和平衡的结构能传达秩序、安静、稳定、庄重、威严等心理感受,传递美的体验。东方和西方建筑都讲究对称构图,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性构图非常多见,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北京故宫,整个建筑群以高大的太和殿为中心,以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为对称轴进行布局,展示一种肃穆庄重的威仪,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视觉的平衡还可以是向心或放射状的平衡,比如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和中国皇帝祭天的天坛,都是采用向心或放射状对称的圆形空间布局。但是,建筑不一定要完全对称,还可以是不对称但平衡的不对称均衡,比如柯布西耶在巴黎郊区的萨瓦耶别墅,该建筑左上方几个圆柱体破坏了对称性,但建筑总体轮廓是平衡的,大体看上去似乎左右对称,形成了不对称的平衡美。
        2.3表皮美学
        表皮美学涉及质感美学和色彩美学两个方面,建筑表面的质感和色彩决定了建筑表皮美,表皮美是建筑形式美的肤质。质感美来源于材料质感、表面糙度、纹理走向和组合搭配及方式等。建筑材料包括石、木、砖等传统材料和混凝土、玻璃、钢等现代材料,木材具有自然、原始、返璞归真的亲和力和归属感,不同色质、纹理及形式的砖具有不同的内在艺术特性和古典韵味,混凝土粗糙毛面具有粗犷而质朴的品性,半透明玻璃结合表面加工处理可以表现出光洁、虚无、朦胧等意境,金属的空间环境简洁明快但冰冷和窒息感强烈。合理采用建筑材料并结合合适加工工艺,可以表现出特定的建筑质感美。比如,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采用清水混凝土制作建筑外部整体用以表达“冷峻的巨石”;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采用小块或大块的金属饰面、石头饰面、塑料饰面、玻璃饰面等搭配粘贴在外墙不同部位,有机融合以展现美不胜收的质感美。



        2.中国建筑师及建筑美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一直是“重道轻器”的社会,掌握建筑技术的是古代代代相传的工匠而园林中的意匠常常是文人墨客,并没有建筑师,直到清代才有了“样房”类的建筑师,他们更倾向于建筑技术,并没有多少发言权,更难谈得上建筑创造。直到近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长期思想上的禁锢,诞生的时间晚,加上时局的动荡,使得中国建筑师在建筑上与西方差距很大。当然,改革开发后经过几代建筑师的努力,中国的建筑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正处在学习、借鉴阶段,更多的是停留在对西方建筑大师、先锋建筑师的作品、理论、建筑思潮的模仿、借鉴上,而比较缺乏深层次的思想、理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建筑师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尴尬局面中。一方面是商业利益、资本的影响、业主先人为主的偏见和崇洋的思想使得中国的建筑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建筑师不得不在开发商的压力下苦苦挣扎,不少原创的东西被抹杀;甚至于国内的较大规模的竟标的参赛权都被剥夺。另一方面,领导的意志和制度的不完善,和某些方面的需要,加上设计周期过短和设计费的偏低,使得建筑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曾经有人问库哈斯,在两年内能否盖出国家大剧院,库哈斯说在别的地方是不可能的,在中国就很难说。
国内的建筑作品,有不少是在形式上的模仿,说好听点是借鉴,其在思想内涵、深度上是有所欠缺的,在建筑理论创新、建筑美学上是肤浅的。在建筑理论、建筑美学的修养是应该努力提高的。近几年来也有关于“中国实验性建筑”“建筑师走廊”等活动,虽然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探索,但其中更多的恐怕是媒体,开发商的炒作。国内从业的大多数建筑师常常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仅追求建筑造型的“新”“奇”“特”,并以此为美,而对建筑思潮,美学发展无动于衷,跟不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更谈不上抓住建筑发展的方向。
        3.西方建筑思潮、建筑美学观念的影响
        1923年,勒·柯布西耶出版《走向新建筑》热情号召人们打破旧的建筑艺术观念;之后一系列的活动开辟了建筑的新纪元,使现代建筑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但是现代主义的滥用,使得世界日益趋同,地域特色逐渐消褪,建筑与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单调刻板了。1966年文丘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后现代主义理论原则文丘里用复杂性和矛盾性两个概念概括他的美学思想2J,他实际上是在阐述非理性的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美,企图打破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弊端,然而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为建筑艺术指明方向,其后以改变现代主义所依赖的严谨的结构主义原则为中心的解构主义、企图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新现代主义”或者利用现代主义的、国际主义设计中技术因素进行夸大处理的“高技术风格”都是对反现代主义的一些探索。建筑发展是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信仰危机、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的发生发展。各国社会的发展,又导致了地域主义的兴起。这些探索也必然改变人们的建筑审美观念,观念的改变使得建筑创作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当代西方各种建筑思潮多元并存,与之相关联的建筑美学观念也与之相应地改变。现代主义的几何霸权、纯净主义美学、和谐秩序、理性主义在现代建筑反对古典建筑时,古典建筑的外在形式虽然遭到了彻底否定,但是,它所依赖的美学思想基础却没有受到太大地冲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在各种建筑思潮、审美观念的冲击下,中国建筑师应从中兼收并蓄,是批判的,体现地域的即“现代的又回到源泉的”,而不是盲目地形式地借用,在不同价值观念的共存和碰撞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英)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原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1—43.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0—25.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8—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