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生态建筑美学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上   作者:刘镇川
[导读] 现如今,生态建筑作为先锋建筑的一个分支,已经很富有特色。在美学模式上,它已经彻底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原则。

2114811985010****8   刘镇川 

摘要:现如今,生态建筑作为先锋建筑的一个分支,已经很富有特色。在美学模式上,它已经彻底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原则。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建筑也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筑美学对生态建筑的意义以及审美价值,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引言:生态思维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维模式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热切期望,这种新的思维模式将进一步对整个规划和建筑甚至是人居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目前世界性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日渐匮乏等社会问题矛盾尖锐,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人们对大自然的攫取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局部地区有时竟愈演愈烈,不过这也导致了人们对生态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重视。
        1.生态建筑美学概述
        生态建筑美学,就是把生态美学中的一些相关的观点引入到建筑的审美里面去,它是生态美学在建筑领域中的一种重点的表现形式,对于生态建筑进行的美学研究,也是一种新型的研究。将过去与未来相关联,把以生态为线索的审美作为理论层次的支撑。要研究生态建筑美学,所需要关注的重点有两个,一为“融和”,一为“共生”“融和”是指通过建筑,创造出来的作品应当与自然环境融合,这样才符合我们创造的人工环境的现状。自然而然的,可以维持生态平衡,推动自然发展。而“共生”的含义为,建筑不仅是为了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要给上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在整体上保证生态要素的和谐,并共同发展。
        2.生态建筑美学的特征
        2.1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材料
        经过特殊工艺的加工处理,高科技材料可以直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也可以作为建筑物的外护围材料,不过需要进行编织工艺再次处理。如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其中,葡萄牙馆是由栓皮树的树皮加工制成的板材建造而成的,吸音和隔热性能都非常好;芬兰馆的建筑材料则是木塑复合材料,由塑料余料和标签纸加工而成,可以循环使用,能够自行分解,重量小,含水量低,而且非常坚硬。这些高科技材料自身的纹理和质感让人们感到新鲜,而且自然气息浓厚,具有审美价值。
        2.2出于对环保节能的技术考量
        在过去,建筑技术是设计师最看重的,通过它能够展现建筑设计的个性,借助视觉体验提起人们的兴奋,而且建筑技术越先进,也更能体现设计师的理念。生态建筑具有高效环保、经济低耗、技术优美、集成合理等基本特点,而且把设备、构件以及建筑形式与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对建筑物进行造型处理,进行自然采风和采光照明,外围护结构部门采用回收废料以及本土材料,热工性能良好,风帽能够自动捕捉风能源,自然通风有保障,经济成本和技术成本都得到了有效节省,这是建筑节能效益的典型案例。
        2.3表达出建筑的美学和谐性
        整体而言,生态建筑的美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建筑物自身的造型设计与建筑技术彼此和谐而产生的美;第二,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相互融合而产生的美。对于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部分来说,需要应用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如果简单的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也许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能够发挥其性能上的优势,可是,如果二者不协调,美感智慧与视觉美感之间就会形成巨大落差。其实,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甚至是建筑技术都存在一定的美感但却被我们给忽略了,生态建筑恰恰相反,它对这些建筑构件进行巧妙的处理,充分展现了建筑美感。例如光电水幕墙结构系统以及原型取自英国贝丁顿零碳社区的上海伦敦案例馆的墙体绿化和风帽系统。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建筑也逐步向外拓展,研究生态系统系能不再仅仅局限于静止的建筑物,其周围的城市景观和山川河流也被列为研究对象。



         2.4通过生命全周期衡量生态效益
        无论是材料还是技术,对其生态效益的判断不能局限于建筑的一个环节,而应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进行衡量,生命全周期包括生产、运输、建设、应用、维护、再利用等。很多建筑材料和技术在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但其运输途中的成本却往往被忽略,另外还有建设的过程中,很可能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破坏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存在着问题。另外,最后的回收再利用环节,也经常被人们忽略,在完成建筑后,剩下的废旧材料如何回收,和旧建筑如何再利用、这些过程中也需要进行衡量成本与生态效益,并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无论何时何地,要保证生态效益,都要减少在生命全周期中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3.持续发展中生态美学模式
        3.1生态建筑美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生态建筑美学的核心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和谐与长久发展,其焕发出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基础主要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而且能量守恒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唯有如此生态系统才能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而人类社会也同样如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尽力维持人类社会的协调和长久。而协调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以及人口之间的协调,也包括现在和未来的协调。在人类社会的内部和外部都要求协调,内部是指人类本身在人类社会之间的协调,而外部是指人类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而这,也是生态建筑美学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价值所在。
        3.2生态建筑美学拥有着和谐的美感
        传统美学上认为,对建筑物的评价不需要自然属性的标准,这种想法导致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受到了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发展,并且也破坏了其自然的美感。而生态建筑美学就是基于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产生的,其美感的具体评判标准,也是这种和谐融洽程度的大小。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建筑美学也越来越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3.3生态建筑美学体现出其健康性
        随着生态环境的渐渐恶化和资源的严重匮乏,人类自身的健康也受到威胁,这也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阻碍。因此,人类开始从整体上考虑环境的改善,这种想法进而引导了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生态建筑美学中,生态建筑的根本目标就是服务于人类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优秀的生态建筑需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体现了生态建筑的健康性。
        3.4关注多层面的文化传播
        在对材料、技术生态效应展示宣传的同时,更深层次的是对于文化的传播。直至现代建筑之前,建筑师作为建筑的设计建造的灵魂师几乎掌握并通晓从建筑设计到结构构筑乃至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绝大部分知识。而到了信息时代,建筑所涉及到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文化。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建造需要凝聚生态学、工程力学、美学、结构、心理学等等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因而建筑设计也不再是建筑师的独角戏,建筑研究所涉及的各专业人员和知识的团队探索和合作。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多层面的文化,使得建筑呈现出协同性、跨地区、多文化的特征。
        4.结语
        可持续发展早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时代口号的层面上,而是成为人类思考和探索未来的一种方式,作为社会整体,人们已经接受它,将其纳人日常思考模式,诊透进当代西方建筑的从构思到施工、从建筑组群到细部节点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应该在我们的生态建筑建设道路上,探索出具有我们民族精神和悠久文化的中国美。
参考文献:
[1]郭蕾.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生态建筑美学的新模式[J].知音励志,2017(10):151-152.
[2]庞驿萱.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建筑美学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0):78-79.
[3]陈闽.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建筑美学新模式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228+2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