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 杨军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上   作者:杨军
[导读]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规划和乡村交通居住消防绿化,以及生活生产环境的建设,发展布局空间,并且合理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6105261988102****4    杨军

摘要: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规划和乡村交通居住消防绿化,以及生活生产环境的建设,发展布局空间,并且合理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进行城乡规划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体现了其具有的公共政策属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府部门深入研究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结合国家的总体方针政策优化发展方案,这样才能达到合理进行乡村布局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我国工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同区域的乡村发展却相对滞后我国为了兼顾公平,为了平衡区域发展效率,就必须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进行科学设置,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还应通过公共设施建设、教育与卫生设施优化为乡村精神文明振兴提供基础条件。
        1、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1治理人才缺乏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劳动报酬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此导致了农村人口的空心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总人口140005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占总人口的39.4%,而同期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7.1%也就是说7.1%的产值要“养活”近40%的人口。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大量农村里有能力有见识的年轻人通过读书、入伍、打工等多种形式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属于思想保守、缺乏闯劲、小富即安的类型,村民选举出的村干部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带动致富能力,很大程度上难以赢得村民广泛信任和支持,无法胜任治理村庄的重任。
        1.2经济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大都位置偏远、人口密度低、各类资源短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与城市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二元结构。自人类进入工业信息化时代以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量资源和人口涌向城市,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更加明显。与工业信息产业生产率大幅提高相比,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却很有限,农民在农业领域的投入产出远不及工业服务业。再加上近年来各地实施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导致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大城市,工业、金融业都在城市大规模发展,企业也越来越不愿到农村投资发展生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1.3没有优化功能布局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如果不制定专门的村庄建设规划,乡村就会无序建设,导致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在一些地区,当地基层部门为了避免这种现状,会采取“一刀切”的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建设,这更加导致了乡村功能难以完善。而城乡规划强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想要在城乡规划视角下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就应当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乡村的功能布局,从而建立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新风貌。
        2、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
        2.1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地区双向流动
        “新乡村建设”、“城乡统筹”等战略的实施,对于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放到和城市平等的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应立足于乡村的产业、人口,更好地实现乡村内生性增长。


在此过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乡村的生产力要素流向城市是畅通无阻的,但是,城市的生产要素则很难流向乡村,集体产权制度能够为生产要素的双向流通打下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需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打破乡村集体的封闭性的方式,消除城市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的制度阻碍。应当提高乡村地区基础建设的覆盖率。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发展差距使得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了较大阻碍,通过城乡规划,加大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提高乡村的生活品质,促进乡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以此带来高新产业和文化发展。
        2.2致力于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
        以往利用打农药等方式追求产量的方法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培训教育,努力推动农民的传统发展观念向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转换。相关人员可以适当合理地调整种植、养殖方式,改善现有的生产结构,致力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使得农产品更受主流市场的欢迎。比如,创建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大力支持“零添加”的有机农产品流入市场。从政府管理角度来看,要坚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积极利用新技术强化技术支撑;要全力构建完善有现代化特色的农业生产结构、经营销售模式以及生产技术监管体系,促进种植养殖为一体、农林牧渔四方面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稳固我国第一产业—农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优势,才可以进一步实现农业成为农村地区的朝阳产业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夯实基础。
        2.3新建旅游休闲、电商等农村新产业
        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落实的基础保障。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尝试在短时间内合力创建并大力推广如智慧农业、旅游休闲、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比如,可以着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积极创新观光游、生态游等一些农旅融合模式,研制具有强烈的农村特色和旅游文化的农产品、纪念物,从而合理延伸农村产业链,将一二三产业的特色全部融合在一起,提升产业价值。除此之外,利用了互联网高科技的电商平台也为农产品等有文化特色的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销售渠道,智慧农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保障了农村的生产管理工作。
        2.4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使得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互促互生。针对城市与乡村的共性与互补特性,通过政策引导供需,盘活利用农村闲置住房资源,以田园综合体、民宿、亲子体验、农耕采摘、自然观景等形式,满足城市居民追求乡村田园生活、回归乡土、融入大自然的需求,通过促进跨城乡的区域消费来拉动经济。同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建立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带动逆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
        结束语
 人口、土地、产业三者有机统一是乡村振兴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改革农业农村传统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引领、创新驱动,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薛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农村治理机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6):67-69.
[2]吴力,吴江海,殷骁,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N].安徽日报,2017-10-23.
[3]李祖杰.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8,(13):129-131.
[4]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J].理论参考,2018,(4):55-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