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上   作者:唐璐
[导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设计的标准越来越高,传统学校过于通俗的建筑设计已不再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

2102031981032****7   唐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设计的标准越来越高,传统学校过于通俗的建筑设计已不再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基于此,本文从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和人情化融合的要求入手,阐述了建筑美学和人情化有效融合的对策,并将深圳某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和人情化的融合进行分析,以期为学校建筑设计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引言:建筑在出现之初就有了建设设计美学,也就是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不仅仅是居住使用还对建筑的美观具有很高的重视度。从最初的茅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建筑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建筑设计美学也随之变化。社会物质条件是建筑设计的发展的基础,建筑设计美学也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只是其中包含了更多的人的主观意识,也就是个人创作。当然,这种主观意识上的创作并不是凭空想象,建筑的结构、材质以及空间构造、施工技术等都是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建筑设计美学包括了广义和狭义的美学,其中,广义的建筑设计美学重视突出的美并不是建筑自身,而是立足于更广阔的空间背景,例如建筑周边环境,包括周围的建筑、城市街道等,建筑设计的美感就是基于这种大背景的。而狭义的建筑设计美学主要是突出建筑自身的美观,也就是建筑的外观、造型以及艺术感。因此,美学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这也给建筑设计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建筑能够通过设计美学展现艺术性以及思想性。
        1.建筑设计美学的意义
        1.1切实表现建筑的使用与价值取向
        建筑的使用价值也是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建筑的造型、外观以及装饰等都具有很高的美观度但是使用却不方便,实用性较差,那就会使美失去价值。因此,建筑设计美学不仅仅是建筑美观度的展现,也要使建筑具备最基本的实用性,实用性也是建筑设计美学中重要的考虑因素。只有建筑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建筑的美才具有价值,才能够被大众接受。
        1.2能够体现政治、文化与经济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也都会随着发展,与以往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变化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建筑风格也不例外,建筑所呈现的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建筑设计美学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的特点影响,而建筑设计的审美风格同样也体现着这些因素的主要特点。因此,建筑具有浓重的时代感,随着历史的变现,建筑逐渐成为了见证历史的主要载体,从建筑中就可以分析建筑建造年代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的特点,可以说是时代的缩影。
        2.学校建筑的设计特征
        2.1人性化
        对于学校内的学生而言,其进行活动的场所是有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内度过,故学校就需要注重公共场所的设计,从而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活动场所内自由活动和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这也就要求着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如可将教室外的走廊设计得较为宽松,不仅方便大量学生的行走,也让学生能够在走廊进行娱乐活动或其他交流。在进行校园食堂设计时,也应该考虑到设计的人人性化,让食堂能够不仅作为学生吃饭的场所,还能让学生进行一些其他活动。
        2.2灵活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教育观念一直在发生改变,如从传统教育中单单要求学生能够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到现如今要求学校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这种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教育模式上,各种影响到教学的因素都在发生改变,学校的建筑设计理念也随着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求学校的建筑物能在教育事业当中发挥出最大价值,这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建筑设计的灵活性。



        2.3亲切感
        对于我国很多学生来讲,其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故学校也被称作为学生另一个家学校这个“家”是由很多建筑物环绕而成的,是一个公共化的大家庭,学生不仅需要在这个大家庭内进行学习,其需要进行日常生活,如果学生没办法从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家的味道,那其也就会对学校产生一定的抵触感,排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故学校的建筑物就必须要能具有一定的亲切感,要能真实给予学生家的感觉,从而才能让学生在学校内健康成长。
        3.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对策
        3.1让建筑物外观具有人文美
        学校建筑物的外观是其最为直观的美感体现,故建筑设计师就必须要能重视建筑物外观的设计,使其具有更多的人文美,从而体现出人情化的设计思想。首先,建筑设计师应切记不可将所有建筑物都设计成单一的形式,要注重建筑物的多样性,并使这件建筑物能够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让学校建筑物能体现出整体的美感。其次,由于学校是进行教育的场所,故学校建筑物还需要能具有一种厚重的时代感,故设计师也应该注重将一些古代建筑物的特征融入到设计当中,从而让建筑物不能仅体现出时尚美,还能具有一定的历史韵味。最后,建筑物外观的设计还需要将人文元素结合进去,如可设计一些具有寓言意味的雕塑,让师生能在长期观看到这些雕塑的情况下,能培养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3.2科学地制定设计目标
        在实际设计中就应该注重对环境、建筑、人文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解决空间、时间、使用者与建筑之间的冲突。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其功能、环境、资源的利用性。在设计中遵循建筑原理,将教学任务作为设计原则,满足人文景观与学生活动区域的共同需求。并且将“家”文化的理念深入建筑设计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归属感,与学生之间的连接感。
        3.3充分发挥建筑物的功能,合理进行空间布局
        要使建筑物达到融入各种设计理念的要求,就必须要能确保建筑物具有完善的功能,并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利用,防止出现因为建筑物规模的限制,而忽略了对其功能进行设计的情况。故在进行实际设计当中,建筑设计师就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的调整建筑物的空间布局,使其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还能具有相应的功能,让其能不因为空间布局而丧失相应的美感,也能为学校师生提供完善的功能服务。如在进行某学校设计时,设计师就可在确保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将学校某些建筑物和其周围的道路以及景观融合成一个整体,在让学校建筑物具有整体美的情况下,还让师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便利。
        3.4设计以人的感受为主
        学校建筑物的价值,都是由在其内活动的人来进行体现的,故建筑设计一定要做到以人的感受为主,在设计人情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建筑物美感。在建筑设计师确定好设计方案之后,为让其人情化的设计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建筑设计师也应根据其设计方案在学校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全校师生都能参与到建筑物的设计当中,然后建筑设计师再通过调查反馈的结构,来优化其设计方案,使建筑物的美感和人情化设计都能满足师生的要求。此外,在学校建筑物投入使用之后,学校也应该开通一些反馈渠道,让师生能够根据其对建筑物的体验情况进行反馈,学校再根据这些反馈意见进行建筑物的微调,让学校建筑物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美学和人情化的融合是我国中小学建设的关键,需要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设计人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目标、保障学校建筑外观的美观性及人文性、保障学校建筑布局的美观性,并保障学校建筑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江乔.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17):71+74.
[2]王静伟.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11):133-134.
[3]李青.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J].中华建设,2018(06):9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