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维修管理与作业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上   作者:王松亮
[导读] 近年来,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投入运营的高铁线路越来越多,由于200~250km/h的高铁线路多以有砟轨道为主,因此重视研究、探索解决有砟轨道病害特别是长波不平顺病害在维护中存在的运用管理薄弱、作业精度不高、生产组织不合理、作业质量跟踪监控不严等问题,对于提高有砟轨道养修管理水平,确保高铁设备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郑州市中铁七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王松亮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投入运营的高铁线路越来越多,由于200~250km/h的高铁线路多以有砟轨道为主,因此重视研究、探索解决有砟轨道病害特别是长波不平顺病害在维护中存在的运用管理薄弱、作业精度不高、生产组织不合理、作业质量跟踪监控不严等问题,对于提高有砟轨道养修管理水平,确保高铁设备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维修管理;作业质量;控制
        1.有砟轨道维修养护存在问题
        1.1数据分析不全面
        高速铁路的各种动静态数据采集后,数据只是简单的汇总发布,没有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处理。在进行病害治疗时,只关注病害的峰值,不重视对线路长波不平顺的检测和分析。同时,疾病治疗方法的不合理、不科学、精度不高,导致盲目操作、无效操作甚至有害操作,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线路设备质量不稳定。
        1.2缺乏科学操作
        在高速铁路有碴轨道病害现场调查处理中,采用目测和弦线测量方法测量误差较大,不满足高速铁路精细化作业的要求;轨道检测车(相对测量)和轨道进行轨道病害测量的标准测量车(绝对测量)不均匀。虽然绝对测量比相对测量要求更高的精度,但由于测量速度慢,测量效率低,作业后不能及时进行校核,不适合人工小垫层和有砟轨道的小改性。相对测量操作方法不科学,运行中数据定位偏差,运行质量不理想,线路设备质量不平衡。
        1.3预防性维护和精确维修实施不到位
        由于疾病分析不全面,对疾病的部位、长度、类型判断不准确,对线状疾病治疗的准确率较低。疾病治疗没有统一的操作模式,对疾病的综合病因和工作量没有准确把握。线路单位的全面质量、结构病害等设备问题未得到有效预防和整改。经常出现重复维修和“过度维修”的现象。天窗利用率低,生产资源浪费。
        1.4作业质量控制不到位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部位检查不准确,操作方法和手段单一、随意,术后质量复检不到位,容易导致疾病治疗前对手术测量数据的复查出现质量问题,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数据控制和疾病治疗后的质量评价,不利于疾病维持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高铁有砟轨道维修养护的优化
        2.1优化高铁动道作业方案
        统一测量标准,使用轨道检查小车70m长弦测量数据与综合检测列车同等长弦检测数据比对验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以“保障作业质量、减少作业强度”为原则对有砟轨道线型进行拟合,满足轨道长波线型的高平顺性要求综合考虑现场扣件系统、调整量、作业组织等因素确定作业方法,如采用捣、垫结合调整高低,一般起道量超过4mm采用捣固调整,4mm及以下采用垫板调整。长波轨向采用拨道、改道或拨改结合调整,一般作业量超过3mm采用拨道调整,3mm及以下采用改道调整。同时优化轨道调整组织模式,组织专人按照作业方案调整报表对轨枕进行逐根标记调整量数据,使用电子道尺通过卡控轨距、水平数据的方式分别调整基准股与非基准股(拨道作业除外);天窗时间内预留不少于40min进行质量回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治,保证作业安全可靠.如百色工务段在处理上行K173+040高低顺坡整治时,有两个调整方案,其中调整方案一与调整方案二均能满足线路平顺性要求,但是方案二存在取板作业较多,易造成的轨道弹性不均匀,对线路设备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方案一可采用捣固及捣垫结合的方式,增强道床的稳定性。基于选择调整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选择对设备结构影响小,作业量合理的方案,确定K173+040轨监二级病害整治采取线型调整拟合进行。
        2.2加强高铁作业质量跟踪监控
        为了保证车间的质量,要对运行前后的数据进行检查,同时对运行质量进行分析,采用动态增加旅客的方法对疾病治疗情况进行检查、跟踪和复查,并对运行轨道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车辆段各专业部门每月组织运营前后列车波形的综合检测,比较分析各种疾病治疗质量的动态变化。通过不断分析和消除运行中的不合理因素,逐步优化和提高运行标准。病害处理后,波形平滑,病害消除,运行质量评价为优良,但120m长弦通道的数据可进一步用于改善线路的平滑度。



        2.3加强高铁运营管理“短板”控制
        有碴轨道病害治理存在作业方案编制不严格、作业过程控制不严格、作业方法不优化等问题,作业质量优良率较低。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制定了以下对策,取得了显著效果:1)车间成立了工作方案编制小组,负责现场病理分析和修复方案的编制;2)各专业部门严格审批方案中,严禁盲目移动道路;3)规范作业标准明确作业方法和现场作业过程控制要求,如人工抬道夯实作业,必须同时使用三台以上履带吊运机同时提升和整平轨道。轨道升降机应每隔6根枕木放置。夯实前,应核实并消除履带吊运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夯实过程中,应使用八面镐进行夯实,以防止夯实质量不均匀.人工移轨作业时,应清除轨道方向一侧的枕木石碴,以防止因移轨作业而改变线路高度,消除移动轨道对轨距不平顺的影响。
        2.4执行单元管理提升作业效率
        将管内高铁线路设备按200m线路为1个单元、1组道岔为1个单元划分为若干个管理单元。班组每日每个地点的作业按单元进行管理,作业时所有单项应同步达标,确保作业单元外观达标、结构健康、轨道平顺、几何尺寸无超限;提高天窗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坚持以量定人,合理安排劳力、机具、材料进行作业,防止无效作业和工作量不饱满或量大人少分次作业的现象,力求投入产出效率效益最大化。
        3.取得的成效
        3.1强化了病害分析与管理
        通过对线路设备病害的数学分析和病理分析,有效地“诊断”疾病,准确掌握病因,找出疾病相关性,“对症下药”制定改造方案,既减少了疾病调查的盲目性,又节约了经费病害调查资源,提高线路设备病害修复效率。
        3.2作业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通过规范高速铁路养护工艺,明确线路病害检测分析标准,轨道测量采用长弦相对测量,与轨道绝对测量相比,可节省3-4人/处。同时,建立了疾病治疗“一案一案”的分析机制,明确了操作质量的考核标准,加强了运行质量的跟踪,维修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3.3降低成本和劳动力压力
        通过实施单位管理,加强维修工作的“短板”控制,不断优化生产组织方案,线路设备病害的分析、处理和管理初步达到了标准化、标准化的要求,保证了生产线设备质量的均衡稳定,延长了设备病害的检修周期,减轻了车间生产组织的压力,降低了设备维修成本,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和劳动负担。
        4.思考与规划
        4.1有碴轨道长波调整优化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现有的相对测量数据平差软件主要针对短波数据平差。长波数据调整为人工输入,导致编制作业方案效率低下。积极开发基础数据处理分析、轨道长波线型设计、轨道调整量自动计算的应用软件,为轨道长波病害的精确测量数据和调整提供及时的信息,提高作业方案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4.2线路维修技术攻关
        为及时有效地纠正高铁线路养护中出现的新问题,选派业务能力强的生产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组建高速铁路线路养护技术研究小组和道岔病害治理“专家组”,并开展“会诊”建立现场疑难病、杂病制度,在高铁范围内开展复杂病治疗指导;同时,建立病害处理档案,认真总结高速铁路线路养护经验,制定病害治理模式和规范,形成高速铁路线路养护作业指导书。
        结论
        保证高铁线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平顺性”和列车安全平稳运行,需要切实加强有砟轨道线路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提高养护维修技术水平;需要坚持探索高速铁路线路变化规律,总结养修经验和方法,提高线路病害的整治效果,惟有如此,才能确保高铁线路设备质量均衡稳定。
参考文献:
[1]张鹏.浅谈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的维修与养护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7):143.
[2]安杰.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结构状态分析[D].中南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