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 孙加才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下   作者:孙加才
[导读]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千差万别,防汛抗旱工作难以达到统一,再加上不同地区水利建设管理系统也存在着差异,以至于信息交流存在困难。

3207221979101****X   孙加才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千差万别,防汛抗旱工作难以达到统一,再加上不同地区水利建设管理系统也存在着差异,以至于信息交流存在困难。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各项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利防汛;信息技术
        引言
        随着近年来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5G、大数据、机器学习等一系列新兴技术被陆续应用于各行各业。防汛工程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修建水库、河道堤坝等工程措施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当前的迫切需要是结合非工程措施,融入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应急水平,实现高效的防灾减灾,进而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1.水利防汛信息化技术的释义
        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加强对整体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更加可以推动整体水利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改造。尤其是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多年以来,暴露了很多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在防汛工作方面。而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善防汛工作的开展,并且为防汛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管理和技术支持可以使得传统的防汛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因为通过计算机管理相关的数据,可以使得数据分析更加真实有效和及时,可以对防汛工作起到更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贯彻防汛宗旨,遵循客观的现实,要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防汛工作添加羽翼,降低洪水等灾害所造成的经济影响。
        2.信息化水利防汛技术的特点
        2.1准确性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对于整体的水文情况以及相关数据分析的观测和整理,对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数据观测水平的提升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防汛的准确性,这为水利工作开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2.2信息独立性
        在对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方面,信息技术的抗干扰性非常强,因为这种方式避免了人为的主观臆断和情感因素等干扰,使得分析更加准确客观。
        2.3抗干扰性
        和一般的设备技术相比,信息技术抗干扰性比较强,并且自身也具有比较强的抗干扰性。如果采取信息技术话能够对职工的身体健康指标和能力素质进行数据采集,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进而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发展。
        3.水利防汛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系统支撑能力不足
        当前的水利信息建设还停留在对基础水文信息“增删改查”的初级阶段,无法覆盖水旱灾害的业务内容。灾害前期的对河流实时流量情况、对河道可容纳水流量的实时监测;灾害过程中处置命令的下达、灾情累计效应预判;灾后重建及损失评估等问题,当前的水利软件支持能力不足,无法针对防汛应急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监测、评估与决策支撑。
        3.2基础设施较差,信息化平台设备不足
        水旱灾害的应急防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以采集现场数据信息为处置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但由于地域发展不均衡、设备老化等客观原因,目前部分地区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灾情来临之时获取一线信息不完全、不准确,更容易因此导致对灾情的误判,致使灾害人为扩大,大大降低灾害预测与报警的成功率,如图1。

图1基础设施较差
        3.3缺乏经验支撑和学习机制
        防灾减灾工作除了需要专业技术外,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洪涝灾害经常发生,但是普遍存在“发生一次,应对一次”的治灾思路。由于缺乏事后的经验总结和针对处置过程的学习机制,面对下一次的自然灾害仍然会自乱阵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疏散人群,以及修建设备甚至延误最佳救灾时机。应当针对具体发生过的案例事件,收集水利资料,整理抢险处置过程思路,在灾害来临之时,汲取相似案例中的应对经验从而实现对灾害的快速高效应对。
        3.4存在信息孤岛,缺乏联通机制
        水利系统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部门都开发建立了大量的信息业务系统,这些系统中存在着多信息、多功能、重复信息等问题。由于每个系统都是独立运行,信息资源分散,造成许多相互隔离的信息孤岛。单部门信息之间无法实现串联,针对信息需求,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实施成效。
        4.水利防汛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4.1信息数据库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是在水利防汛工作当中做出决策所必需的要素,所以在水利防汛工作过程当中要建立起相适应的数据库,并且为其配套响应分析能力的分析处理设备,使得能够随时随地充分调取并且分析所统计的数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个主要水域都投入了大量的水文观测点,并且收集了庞大的数据信息。水利防汛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有庞大的数据支撑,充分的利用基础数据,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检索和分析数据,为防汛工作过程当中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4.2卫星定位系统在水利防汛工作当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国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卫星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比如现在的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可以实现全球领先水平的功能。目前的卫星定位系统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尤其是在判定自然灾害区域等方面,卫星定位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充分依托卫星定位系统,同时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共同作用于水利防汛工作,已经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在防汛抗灾等方面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如图2。

        4.3信息技术在工程绘图中的应用
        水利防汛工作过程当中,工程绘图是整个工作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工程绘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整体建设成本。由于工程绘图是水利工程建设当中整体设计的体现,因此,在工程绘图过程当中要保证其准确性和严密性,能够使得工程绘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而传统的工程绘图大多是由绘图人员和设计人员手工绘制,在绘图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为操作性失误,同时还增加了整体运营的人工成本。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人工制图的过程当中,对工程绘图的准确性将会起到质的提升,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误差,同时也使工程绘图的整个工作流程得到了优化。目前已经有很多软件技术被应用到工程绘图过程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绘图的质量,保障绘图的准确性,从而为水利防汛施工环节,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保障。
        4.4提高资金和其他相关政策支持的力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资金对于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工期的实效性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资金保障到位,才能在施工的建设,后期的维护等方面做得更好。因此需要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在资金方面能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保障,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是在水利工作的基础上,引入信息管理技术,以提高水利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地结合信息技术,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霖.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4):258~259.
[2]郭若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9):167~168.
[3]赵志文,陈鹏.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7,3(4):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