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林汉基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7月下   作者:林汉基
[导读]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水电工程是开发与应用水资源的主要手段。

广西玉林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林汉基  537000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水电工程是开发与应用水资源的主要手段。在我国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能源、经济等方面的需求不断上涨,导致各地水土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各地区河道两侧水域不断减少,造成生态不平衡,致使周围植被退化或消失,动物行迹减少。习近平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更是大力提倡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但在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河道作为水利工程改造建设的对象,打造生态水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河道治理要素众多,且工程项目周期较长,探究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途径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河道治理;应用
        引言
        现阶段,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了环境质量,为了进一步保证生态水利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需要结合有效的工程项目,科学的引入生态水利理念,从而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证。下面通过结合河道治理工作的开展,有效的分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措施。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生态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已成为科学的设计理念。为了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发挥河道应有的生态功能,基于国外河道治理理念,我国学者、专家提出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概念。生态型河道建设是基于传统的河道附加的生态学原理,并根据原始河道及其用途进行生态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3]。随着生态河道建设理念在河道工程中的应用,出现了大量成功的治理方案。同时,也说明生态河道建设可以极大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发挥河流的生态功能。生态河道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创造多样化的动植物群落,这是河流生物生存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方便工程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避免选种不当造成损失,要对一般河道生长的灌、草植物进行筛选,比较相同或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生长情况和河岸保护效果,建立完整健康的生态水系。
        2.河道治理现状
        过去一段时间内,河道治理采取的是河道裁弯取直,疏浚整平的方法。这种措施是在历史条件限制下形成的,这种方法对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却隔断了陆地与河流之间的联系,破坏了河道固有的生态系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河道治理中,我们也应该以维护环境为主,要对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的考虑。在河道治理中,尽量保持河流的蜿蜒性型。因为曲折的河道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从而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河道蜿蜒度的保持,是河道治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城市河道的治理中,不仅仅要注重防洪,还要注重其景观效用。因此在生态水利的建设中,可以在河道沿岸通过栽种花草来美化水面。每一条河流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特色,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这些特色结合起来,使水利工程和当地文化进行融合。生态河堤的建设,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是重要的部分。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不仅能够对河岸植被进行保护,而且还能够绿化河堤蓄水减洪。
        3.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3.1生态堤型
        由于每个河道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均存在差异,因此,对于每一个河道,应进行具体分析和针对性治理。首先,要对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以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进行综合考虑与评价,依据河道自身特点与河道治理目标,合理地融入生态理念,制定专门的生态护坡施工方案。其次,施工时应避免大量开挖和回填,降低对河道原有生物、植物的破坏,并采用生态型缓坡护岸及天然材料,与植物护坡结合,体现亲水和生态功能,进而改善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应对河道周边的植被类型、植被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做到对各种植被的分布情况及生活特性等了然于心,进而确保在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工程区域划分,在不同的区域种植合适的植被。一般在长露区域种植耐旱植物;干旱和水淹植物适于在变化区域种植;对于长淹区域而言,种植水生植物最为合适。
        3.2曝气复氧
        目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导致多数河道处于污染十分严重的状态。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可以通过曝气复氧的方式加以修复。污染严重的河流水体由于耗氧量大于水体的自然复氧量,溶解氧较低,甚至处于缺氧或者厌氧状态。因此,可以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从而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流的生态环境。
        3.3自然化河流建设
        河道治理工程在分析水资源蓄积,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确保两个效益的统一,即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进而推动人和自然的和谐。进行河道治理时,可利用生态水利构建现代化水资源网络体系,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水资源。优化的整个过程里,要对原本的生态环境加以改善和恢复。而从生态化水网建设来看,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内容,需要协调统一多样化的因素。除此之外,现代化生态水网工程的有效构建,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好生态环境。
        3.4自然景观应用
        河道的蜿蜒性,使其能够容纳更多的水资源,并且也能给更多的生物创造生存的空间。水利工程在河道整治时应保持原有的曲折度,因为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物种所需的生活环境。在河流治理中,应尽可能保留河流的自然形态,以避免规则化和形式化。通过调查分析,并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系统地研究各植物的覆盖度、适应性、植株及根系特征、抗冲刷能力。选择适合于本河道岸坡及滨水区生长的植物,筛选适合于河道岸坡及滨水区生长的植物群落,它起到了减少固体土壤侵蚀的作用,同时利于研究植物护坡建设对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影响。
        3.5生态修复措施
        生态修复措施是目前河道治理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有效原位净化水质、恢复水体中的水生生态结构,而且具有运行成本低、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的优点。生态修复治理方式的主要缺点是修复周期长,不适用于水体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河流。生态修复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大自然的自然调节功能,实现生态修复。在自然未受污染水体中,生态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各种生物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水体底质、颗粒物表面、驳岸表面上有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是水体中有机物质的主要分解者,水体中的原生动物以菌类为食,衰老的细菌被捕食后,为新的细菌的生长提供了生长空间,使细菌整体处于较活跃的状态,这一系列自然现象共同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河流内循环有效地保证了河道建设的生态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
        结语
        生态水利工程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又起着对环境保护的双重作用,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根据对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的研究,传统水利工程对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存在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在河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去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昌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1):200-201.
[2]高建.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1):227-228.
[3]朱莉丽.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1880.
[4]徐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3):196.

作者简介:林汉基(1987—),男,广西藤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