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瑾
吉林省白山市第十五中学 吉林白山 134300
摘要:语文是初中时期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的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所谓人文精神指的就是对人知识的教化,其中包括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包括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而这些内容不仅是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学科提出的教学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下面本文将对此提出几点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策略
不同的人对人文精神的看法和理解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们都比较重视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开展,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也是发挥初中语文教学作用和优势的途径。再加上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以下几点就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现状
从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教其一、不教其二。虽然最近几年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教育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但是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生依然面对繁杂的复习资料进行学习,尽管练习册上有素质教育的旗号,但是在这种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观念的教学中素质教育最终将会成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教育。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也会成为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工具”,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为了自己可以获得优秀教师的称号将教学经历和重点放到应对考试上,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体验缺少,也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更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最终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除了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全面的现象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比较随意,想到的时候才会渗透、想不到的时候就忽略了渗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中心,考试分数的提高是教学的目标,导致在课堂上教室一昧的开展“灌输式”教育,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只要学生记住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且课下将其背诵下来,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就算学好了语文。但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广大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一些教师为了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让学生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挑拣一些重点的知识进行讲解,教师单纯的依靠学生不会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虽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也不再向学生传授知识,比如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所以得不到教师的解答和帮助,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同样也无法渗透人文精神,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很多学生都把教师当作心中的偶像。因此,教师自身道德水平和人文精神渗透的意识直接影响到了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以此来做好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这样既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格,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开展部编版初中语文《邓稼先》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除了要讲解文章的表层内容之外还需要对文章蕴含的道理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比如到教师讲解完词语、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教学之后还要对邓稼先老先生为我国核武器研究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让学生从邓稼先老先生身上学习到刻苦、奋进、敢于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邓稼先老先生的平生传记,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丰功伟绩。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作者的理解,还能通过邓稼先老先生的这些故事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以此来实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这样才能切实的促进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德育教育的开展,发挥好教师自身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德育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开展。当然,想要实现德育教育的开展首先还是需要教师自身道德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结合教材的内容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资源。以此来促进初中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再加上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体现。例如在开展部编版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这一课程教学时,首先教师要以人文精神的渗透为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德育教育,结合本节课程的教育资源渗透德育的教育。比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述了不平凡的岗位成就的不平凡的人生,就像每天凌晨就默默劳动的清洁工人、交警等岗位,这些岗位看似平凡,但是却可以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整洁、有秩序。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平凡岗位之外还有伟大的科学家、比如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等等,这些都是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极大贡献的人。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内容来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在内心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也为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文素养
在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节选自名著阅读片段,所以想要开展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做好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师不仅仅只讲述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做好课外延伸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才能做好人文精神的渗透。例如在开展《《隆中对》》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为了做好认为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我不仅全面的讲解了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同时也从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延伸,讲解了《三国演义》中的其它片段,以此来帮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前因后果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使学生可以正确的理解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从而通过本节课程讲述的故事来告知自己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此来渗透人文精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既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体现,也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符合当今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宏.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语文的人文精神渗透研究[J].考试周刊.2019,(33).64.
[2]冉志君.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语文的人文精神渗透分析[J].新课程.2020,(2).86-87.
[3]杨露婷.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措施探究[J].长江丛刊.2017,(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