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俊芳
康杰中学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学科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对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弥补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以适应新课标下对高中语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最终促进高中生全面和终身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策略探析
引言: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着重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等品质,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是形成相对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对高中生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进行语言构建和运用
所谓“自主阅读”是指个人本身自愿阅读的篇目或书籍,一般的自主阅读也可称为参考阅读或者选择阅读,并且属于泛读种类[1]。这里的“自主阅读”指的是高中生自己进行的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文章,它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它是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此,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做出了严格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站在提高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立场上进行阅读教学,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与文章作者交流和对话,以此激励学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语言运用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高中生将来步入社会的社交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最大限度地发散高中生的思维,并且教师可以以布置家庭作业等方式,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如班级读书角、读书分享会等等。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以此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是高中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2]。高中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他们实现全面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强,不需要教师进行过多的干涉,所以,这一时期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来促进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基础知识。所谓“审美能力”就是欣赏、鉴别、评价美丑的特殊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或者诗歌中蕴含的美,带领学生更深刻的感知语文的意境和情感之美。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课堂,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情感道德的素养和能力,及时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和目标,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语文的魅力。最后,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规则或限制,避免学生过于放松,失去自主课堂的有效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每篇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之美,让学生自由想象其中的场景,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推进学生逻辑思维产生和发展
我国教育系统中提到的核心素养,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在关注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时,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双赢,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进步。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健康但又具有个性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导致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情感道德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个性化特征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在保留学生原有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使学生之间明白共性的重要性,形成集体意识,促进逻辑思维的产生和进步。
高中语文教师为了切实促进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每位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合理的、有效的分组,使得各小组之间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并且形成互补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引导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合作,以及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竞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推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以此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满足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
四、教师引导学生丰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学生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3]。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是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大多是都是传递某种情感的,这对高中生的情感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特征设计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还要将实践活动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融合以及渗透式的实践内容,充分体现高中语文的实效性,如我爱中国演讲会、传统文化讲座等等。通过丰富多样、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校要切实做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完善学生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教师应该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并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语文美、交流合作、丰富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符合核心素养下对社会人才的要求,最终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帆.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8.
[2]李新.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言文字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7.
[3]杨若男.语文核心素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