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双线”突破习作难点——语文部编版习作例谈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吕淑红
[导读] 新教材部编版课本对习作安排有了创新和改动,单元中的每篇习作都各有侧重,

        吕淑红
        石嘴山市第二十一小学  宁夏石嘴山  753000
        摘要:新教材部编版课本对习作安排有了创新和改动,单元中的每篇习作都各有侧重,又有联系,成为一个连续系统性的习作发展状态。把握住单元的“双线主题”即可突破习作的难点,提高习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习作  双线主题   双线   部编版语文   单元教学主题 内容主题    语文要素     
        谈起写作文,很多人都很头疼,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学生更是如此,很多同学怕写作文。这些状态和教材安排习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可操控性,有一定的关系。新教材部编版课本对习作安排有了创新和改动,温儒敏教授谈部编版语文的几个创新时说:“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是创新点之七:要求教者不随意拔高写作要求,避免应试教育的反复训练,要每次习作课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给予方法”给部编版教材把习作把难点化解,使我们教师指导作文时有方法,学生写作文时有也方法 :这个“给予方法”就是写什么?怎么写?最好回复。方法都体现在每个单元的阅读与习作中,把握住单元的“双线主题”就是“给予方法”即可突破习作的难点。
        以六年级上册前半期的四篇单元习作,谈一谈对习作难点的突破。
        一、创编童话,激发想象。第一单元的双线主题第一个内容主题:触摸自然。第二个主题是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单元习作是: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些。
        在习作前尽情的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不做过多的写法指导,利用视听效果展示童话般的世界,一只蚂蚁去探险,一盏路灯在目睹故事,一朵云彩自由的飘荡……虚构情景,唯美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的创作激情被激发出来,于是老师说:“你想变成什么都可以,畅想任意写,比一比谁先写出来,有创想大奖等着你呦。”学生动笔拟写。三十几分钟后就有写完的同学了。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换习作,读一读说一说“对这个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几番交流中又修改,于是有这样的几篇习作取得作者同意后在朋友圈里、家长群里共享。评论说:“还有作文吗?还想再读几篇,写的真有意思!”“那篇《大难不死的猪》后来怎么样了?”“《做一只幸福的屎壳郎》脑洞大开啊!”……
        六年级上册开篇第一次习作是想象作文,用变形为话题,让同学们想象自己是一种东西,以一个事物的视角来写可能见闻感受和经历。习作内容和第一单元四篇课文阅读衔接紧密,在课文学习完后有了感受,然后再创编童话故事。这样的习作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看似没有要求任意写,学生没有无惧和难写情绪,真正体现了乐于表达的语文观点。
        二、场景写实,方法得当。第二单元的双线主题:“革命岁月”是内容主题;语文要素主题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景的。单元习作要求:尝试运用点面结合写法记一次活动。习作板块里几张活动现场图片,引出学生习作的要求“这些校内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活动。”习作前同学们要求在十月运动会之后再写,他们要好好观察运动会时的场面,拍些照片和视频,抓住活动中的点和面,来准备素材。

于是在运动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呈现了自己的写实作品《百米赛场上》《耶,接力赛我们是冠军》《跳长绳》《看,那个同学摔倒了》一系列活动写的实实在在,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运用恰当。如张雨禾在写运动会鼓号队表演时候,写到:“看平时最调皮的伍陆杰,走在仪仗队里好像换了一个人,一身酷炫的海蓝礼服,穿在长胳膊长腿上,显的有些短。排头的指挥官一挥手,他抽出腋下的小号,鼓起腮帮子,瞪大眼睛,使足了全身力气吹响了号声嘀嗒滴滴答的号声我都听烦了……”这个点抓的很有意思,写出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这个语文要素与阅读文本一脉相承。而且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写过活动,已经知道把活动过程写清楚,本次习作又有发展和提高,写印象深刻的重点部分即关注整个场景,又描写个体的表现。尤其是在《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两课学习中得到了习作方法,再写他们喜欢的活动觉得更好写,从而突破习作艰涩的难点。
        三、写生活体验,表达看法。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习作安排:“什么给让生活更美好”,半命题作文。写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体会生活的乐趣。习作和阅读策略联系没有其他几个单元紧密。把生活体验写进自己的习作是同学们喜欢的一类作文,他们的体会和看法很多,也不做具体写法指导,写明白即可,因此也收效不少。许多同学都写《读书让生活更美好》,可见这个单元的内容主题“读书”还是深入他们的内心里。
        四、创编生活故事,体现人物形象。第四单元内容主题:三篇各具特色的小说。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习作是话题式的“笔尖流淌出的故事”。要求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话题很轻松,但是写起来确实很难,老师们玩笑说:“笔尖流不出故事咋办呢?”这一单元读小说,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能够体会到人物形象,但是让六年级学生创编小说里那样的故事,真是部编版课本对师生的新挑战。还好习作板块里安排了环境和人物,设定了他们的形象。学生有了一部分原型支持可以依据加工塑造。但是初写完成后,总觉得学生写出来的不是小说,而是扩写一件事。学霸王梓雯的文章被范读之后,引起了同学们的哗然,他们在评价《那一丛淡淡的紫丁香》一文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明白了好的故事要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是点睛之笔,使故事充满意境美等等。王梓雯的故事中师生三人的身影掩映在那丛淡淡的紫丁香中,我读完文章后脑海中被这副画面定格。因此鼓励孩子们再修改,经过二次修改后,又有几篇习作初具雏形。同学们要举办故事会,又下功夫修改,在习作中不惜笔墨写环境,丰富人物形象,设置文章结构。三番修改,任少杰的故事长达两千字,金海涛和丁翔同学笔下的村庄生活那么自由自在,这个铁蛋形象和这俩个同学一样的个性;而另一位同学笔下的铁蛋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个铁蛋和作者李佳懿一样怯懦不自信。萤火虫的萦绕的屋顶一个孤单的孩子,盼望爸爸妈妈的归来,被李佳懿写的那么唯美凄凉。故事都是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的。习作难点的突破是学生在第四单元的阅读课文中学到了表达方法起到了作用。如在《穷人》中学会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在《桥》的阅读理解中学会了环境描写;在《在柏林》一文中学会巧妙安排文章表达顺序。部编版阅读课文和习作表达相辅相成。在精读课文中模仿创作,使学生开启了小说雏形的创作之旅,创编故事会结束后,有一位女同学和我说她还要写一本小说呢。我赶紧回复她:“老师期待着你的大作。”
        ?部编版单元主题安排是“双线”的,这两条主线上习作安排是各有侧重,对于指导老师而言习作指导可操作性强,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用。对于文本安排是连续性的,系统性的。对于学生习作水平来说是循序渐进的,对于发展来说是持续上升的。这两条主线不是平行也不是交叉,而是语文内涵的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好像生命意义的“双螺旋状DNA”,象征着生命、延续、更新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2019年7月第一版
        [2]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