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季平 李晓云
河南省平顶山舞钢市实验幼儿园 462500
摘 要:幼儿园儿童处于规则意识和独立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一些较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培育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但教师还不能过分限制幼儿的思想方式和个人行为,保持幼儿独立性格的完整。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幼教经验,浅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如何保护幼儿独立性培育幼儿规则意识和思维方式,意指帮助其他幼儿教育工作人员总结教学经验。
关键词:规则意识;幼儿;培养
幼儿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其身体和心理都尚未成熟,对于幼儿园的准则和规范都较为抗拒,还不能有意识的遵守规则,为此幼儿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规则意识和思维方式,在保护学生的独立性的同时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1]。
1 规则对于幼儿活动及教学的重要性
现阶段,很多教育专家及其学者还有分部一线的幼儿教师都在强调幼儿自主的重要性,主张给孩子们一个愉悦自主的幼儿园回忆,而大量的科学调查也表明,其实幼儿自己也想要拥有自主学习的活动,但是能够开展自主活动的前提是,每名幼儿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很多的教师都注意并认识到这一点,故此,很多教师在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活动时都会对幼儿强调相关的规则,但部分教师对规则意识培养存在误区。有的教师设计过于详尽的规则束缚住幼儿学习方向,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有的教师过于强调教学活动内容轻视了规则的重要性, 使教学活动变成了游戏活动,失去了教学的意义[2]。
案例1、无规则教学活动
在某次中班“颜色搭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识别颜色差异,懂得各种颜色的名称,探究颜色搭配的变化。为此,教师为每名幼儿准备了红色染料、黄色染料、蓝色染料各一份,调料盘一个,颜色调配引导纸三张,铅笔一只。教师理想的活动步骤是:首先让孩子们了解各种颜色和实验道具的名称,之后通过颜色调配引导纸上的步骤,让他们在调色盘里进行两种颜色的参杂得出其他的颜色,并在引导纸上进行勾兑颜色选项,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将操作步骤对幼儿进行讲解,但是对于活动规则教师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大家不许淘气呀”,而后,在班级最前面演示教学活动,这时,有的孩子不小心将染料到自己的袖子上,有的则自己开始实验,将蓝色染料和黄色染料提前混在了一起,还有的将染料涂抹在桌子上。小明将自己的染料涂在大帅的桌子上,大帅跟老师说:“老师你快来看,小明将染料涂在我的桌子上了”。老师刚过去查看,后面的安安就将染料涂在悠悠的脸上,悠悠被欺负的开始哭闹,其他的幼儿见到这种情况都开始自己的小动作,整个课堂直接失去教师的掌控,染料最后涂的遍地都是。案例2、大量规则束缚下的教学活动
同样是“颜色搭配”教学活动,教师在总结上节教学
活动经验后,在为每个幼儿准备好教学道具后,对幼儿学习的规则进行详尽的制定:首先要幼儿认识红色、蓝色、黄色和其他的各种衍颜色,其次,再让孩子们记住每组有色的搭配方式和搭配结果:“红色搭配黄色会得到橙色”, “蓝色搭配黄色会得到绿色”,“红色搭配蓝色会得到青色”,“红色搭配黄色和蓝色会变成黑色”,而后让幼儿依照顺序进行实验,对于染料的多少进行严格的管控,提前向大家灌输颜色知识。
这样虽然可以避免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嬉戏与玩闹,但是却失去了探究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意义,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较低,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对于幼儿的独立性产生了限制。
2、培育幼儿规则意识
在日常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往往会违反班级的规则或者是教学的规则,像大声宣化、争抢玩具、踩踏他人等行为,这些原因一部分是幼儿年龄较小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还有一大部分是教师没有帮助孩子们建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笔者通过榜样示范、图形暗示、体验后果的方式渗透学生规则意识。
2.1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通过幼儿身边的榜样为孩子们树立现实实例,让大家“有依可学”。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弱,形象能力较强,对于能看到、摸到的事物学习效率较高,为此,对于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善用榜样的力量。
例如,在某个中班“打扫卫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幼儿学会扫把、拖布的使用方法,引导大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让幼儿懂得不要随手乱丢垃圾。为此, 教师先给孩子们演示扫把和拖布的使用方法,并让每名幼儿进行尝试,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使用工具不足之处,像 “思雨宝宝你用扫把扫地时动作不要那么大,那样灰会飘起来”,“嘉航宝宝洗拖布时不要太用力,不然会把水溅到自己身上的”… … 对于表现好的、遵守课堂规则的幼儿,教师可以将选为榜样,让他去给不会的幼儿进行演示,降低幼儿对于新知识的抵触情绪。教师还可以通过这节课给班级幼儿创立班级规则,在班级放三个不同的垃圾箱, 分别是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鼓励孩子们进行垃圾分类,促进班级的环境整洁。而后教师还可以让幼儿选举出一个垃圾分类的管理者,这名幼儿在平时遵守班级规则,对于班级管理有着自己的热情,能够每天督促、监管其他的幼儿乱丢垃圾的行为,并能够通过这名幼儿的行为带动其他幼儿向他一起学习。在其他的幼儿学习他人优点时,教师要秉持着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态度,对于孩子们反馈其他小朋友乱丢垃圾的行为要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榜样学习共同建立规范化班级。
2.2体验后果
当代的幼儿大多数是10后,他们出生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年代,同时大部分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难免会过于的宠爱,在幼儿有过失时很少去责罚幼儿或者是承担后果,幼儿难以形成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家卢梭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幼儿在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应该人为的去约束幼儿,而是应该用过失的后果去约束幼儿,让幼儿明白其中的危害,不再犯 同样的错误。”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育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也没有统一的办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始终追求着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转换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爱好出发,创造符合幼儿认知的学习环境,多角度、多层次渗透幼儿规则意识,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李映.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 活 动 的 指 导 策 略 [J].文 存 阅 刊,2019,000
(008):138.
[2] 杨晓霞.放手,让孩子自主生活——— 浅谈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自主性的培养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