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芙蓉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月溪镇中学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发展沉淀的产物,其以文字和语言为载体具备较高的教育价值,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再加之部分教师并未充分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对此,本文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与价值,强化初中语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认知,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进行探析,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作为各科学习的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含义的理解能力,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继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但是,在教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语文教师并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难以发挥,一方面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对此,本文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受到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学生忽略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存在崇洋媚外等方面的问题,而语文教学课堂作为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各方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应试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与文化素养,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日渐突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亦有所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化路劲
1、引导思考,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
文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为人处世、表达技巧等多方面内容,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与用词习惯的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度偏低,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诵读引导,古诗词本身具有独特的音律与韵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适应度,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应当适当讲授古诗词的故事背景,侧重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以达到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目标;二是针对性指导,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之后,语文教师应当将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进行深扒,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三是思考引导,语文教师应当明晰诵读引导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诵读思考,借助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1]。
2、优化课堂,引导学生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其附有的内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文化素养,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环节控制,教学环节的控制对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教学应当包括课前导入环节、知识指导以及知识总结等环节,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应当涵盖于这几个环节,在课前导入阶段,语文教师应当侧重于讲授历史经典语句、地方风俗以及典故等各方面内容,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奠定基础,在知识指导阶段,语文教师应当侧重于知识要点的讲解,并通过知识补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再借助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知识总结阶段,语文教师应当侧重于知识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布置相关课外阅读作业的方式,如四大名著等,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二是时间控制,教学时间的控制对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侧重于课前融入时间控制、总结融入控制以及思考时间控制等多个方面,通过强化多环节的时间控制,能够有效促进语文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2]。
3、拓展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语文教师在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外,还应当高效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格外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明晰学生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对初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准确把控,教学活动组织的目标应当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课堂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教学方式的优化,在数字化时代,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指导,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课堂的接受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还能有效打破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的限制,促进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三是活动组织,针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成语接龙比赛、古诗词背诵比赛以及典故解读比赛等各类活动的方式,促进良性竞争关系的形成,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日渐突出,对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知识架构的拓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石淑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0(34):145-146.
[2]黄慧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新课程导学,2020(30):58-59.
[3]丁丽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2020(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