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梁艳
[导读] 在对学生开展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重点展现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梁艳
        扶绥县昌平乡中心小学 532133
        摘  要:在对学生开展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重点展现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并且需要将其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为其成长提供充足支撑。小学便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下的学生具备充足的可塑性,所以教师更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下面,本文就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作出了简要探析,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受到年龄限制,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注意力。其主要通过具象化思维以及感性认识来完成对事物的观察理解,但是此种观察方法显然是比较简单的,并不够精准,所以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能够从多元化角度入手,完成对学生的有效指导,用于强化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更为积极自主地学习知识,同时,这也会为学生的品行发展以及思想形成带来良好的支撑作用,有助于推动德育教育改革进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告诉学生需要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直视自己所存在的缺陷并予以改正,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师可以充分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喜欢集体活动的特征,开展各项集体性比赛活动,以此来让学生能够在心目中形成“集体”的概念,逐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保证学生能明白团结力量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班级荣誉同样也是个人荣誉的重要体现,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为班集体的建设增砖加瓦,要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做出各种正确的行为活动,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连累到班集体的建设以及荣誉,需要保证学生能够从小形成集体荣誉感。此种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可以从身边小事着手,教师可以建立和学生年龄特征相互贴合的集体教育活动,规范完善学生的日常行为。根据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来看,将奋斗目标转化成各种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极大程度地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充分感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为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奠定下坚实的支撑作用。
二、综合利用少先队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
        成为优秀的少先队员对于尚且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学生来讲,是极为骄傲的事情,教师在开展各项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将少先队的力量作为基础支撑,开展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设定相应的道德情境与范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理解道德的意义并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遵守。由于小学生具备显著的思维跳跃性,所以教师在设定活动的时候,需要注重活动的多样化以及趣味化,以此来实现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例如,教师可以从班级卫生着手,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明确做好班级卫生的重要性,而后引领学生进行大扫除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讲文明、不丢垃圾的好习惯,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合理应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教师,需要充分借助课堂这一战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处理,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明确德行成长目标,通过团队合作或者演绎交流等方式,建设多维化课堂架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各种方式为支撑,讨论并且归纳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论述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样便能够切实有效地满足学生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的欲望,此种自我教育和同学相互交流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达成应有的德育教育目标。总之,小学生对于德行素养的理解尚且处于初始阶段,此时教师需要有效完成引导工作,无论是语文学科、英语学科、数学学科还是其他学科教师均需要积极地融入其中,实现教学内容和德育元素的相互融合,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践课堂中,为学生的综合成长奠定基础,让学生形成自觉、刻苦的精神。

例如,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圆的面积》的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适当地讲解关于圆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历史以及我国在此项工作上的各种伟大成就,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为学生的综合成长奠定基础。
四、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坚持开展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通常会因为教师的严厉呵斥和大声批评而感到害怕,这将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师生关系出现隔阂,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对学生群体的成长而言,都是有弊无利的。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和学生进行充足的交流互动,经常性地开展说理式教育,以此来让学生了解到各种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此外教师还可以综合利用关心呵护、表扬激励等方式,抚平学生内心的创伤,切勿过分增加学生的痛苦,需要做到循序渐进以及循循善诱,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慢慢地接受各种德育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提升其德行素养水平。
        例如,在每个班级中都有不够自信的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学习还是课下交流中,都存在相应的自卑感,这显然是无益于学生的成长的。鉴于此,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各种课堂提问的机会,多询问此类学生问题,此举主要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其能够高度集中在课堂学习中,当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则需要充分抓住机会,给予学生表扬,并且告知学生如果能够有信心、更洪亮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就更好。这显然是较为有力的教育方法,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不自信所带来的限制,使得学生充分感悟到自身的发光点,并有意识地发扬光大。
五、建立校内、外德育衔接机制,规范德育活动形态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明确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例如,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放学后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行为是正确的,是能够保障自己的健康的;放学后去游戏厅或者网吧是不正确的,会对自己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教师还可以结合足浴交流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为少先队员需要做的事情,见到随地乱扔的垃圾,需要将其捡起来并扔到垃圾桶中,帮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等等。
六、强化家庭德育教育,推进家校教育工作融合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将活动作为核心支撑,深度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相互融合,这样便能够完成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切实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各种学生成长问题。学校可以构建相应的家访制度、教师家长会话制度等,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家长参加到校园参观过程中,和学生共同听课等等,以此来切实有效地加深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与衔接,为后续德育工作的有效建设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结束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现代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人才的核心支撑,对于小学教师来讲,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方可,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树叶,具备不同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便需要充分贴合每个学生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在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虽然整体道路崎岖坎坷,充满困难,但是仍旧有理由相信通过大量努力可以有效摆脱各种障碍的影响,更为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深度成长,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彦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78.
        [2]柯遂琼.移动互联网视野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散文百家,2019(09):175.
        [3]陈殿文,罗经银.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夏教师,2019(17):83-84.
        [4]沈惠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有效实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