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刘亚芹
[导读]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刘亚芹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教育局  青海  西宁 812100

        摘要: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提高公民的公共参与素养至关重要,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必须在公共参与的行动中落地生根,因此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课程资源
        
        在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下,课改以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将学生知识性能力的培养摆在首位,但未能真正构建高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参与,依旧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难以成为真正有“公共参与”精神的公民。因此依据课程标准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加强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的培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主渠道价值要求,必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成为了现今高中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公共参与素养内涵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人们热心公益活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二、 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
        (一)缺乏公共参与意识
        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及学生本人不重视,认为高中生一切以课本学习为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应该是高中生的最佳状态。一部分学生认为管理社会上的大小事务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现状存在不小的距离,学生尚未真正踏入社会,政治生活的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有限,这导致学生缺乏情感认同和生活体验,公共参与的意识愈发淡薄。
        (二)匮乏公共参与知识
        学校为了升学率,教师为了绩效,就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重点全放在了高考知识点上,而高考制度与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公共参与素养强调学生在公共生活中习得知识,运用知识,这样的教育内容往往被教师所忽略。


        (三)欠缺公共参与能力
        公共参与素养重视参与体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课堂时间都要进行和高考有关的知识传授,试题训练,于是本该在课堂上出现的模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等与参与体验相关的活动被忽视了,课堂教学缺乏参与体验这一环节,就会导致学生们已经习得的公共参与知识无法有效转化成公共参与能力与实际行动,从而使得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失去了意义。
        三、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策略
        (一)改变教师授课观念
        1.秉持生活化教学理念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可见,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在思想政治课的构建过程当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而非单纯的知识点的简单灌输。教师只有秉持生活化的理念,课堂教育才更具指向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教育不只是为了考试,教育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去丰富、扩大、提升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生活境界。
        2.开展情景式讨论授课
        公共参与在《政治生活》中的呈现是比较抽象的,教师既要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教会学生知识性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教师要特别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社会生活中公共事务的真实情境或创设基于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虚拟情境,通过情境铺设,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实施问题为导向的情境探究,让学生在基于对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的理性思辨中,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激发学生热心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例如公民应该如何对待正确对待网络谣言、舆论暴力,特别是如何客观公正认识近期香港暴乱事件等具有现实意义。
        (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1.深挖《政治生活》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学会深入挖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做到深度与广度的适当拓展。教师要主动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涵养学生公共参与知识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如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的时事政治通报,作为提高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一个有效切入点,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交流收集到的时政热点,并且与学过的相关知识点相联系,这样做既能够督促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重要时事,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以致用,培育学生由间接参与逐步迈向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此外,在教材当中的辅文部分,还有很多贴合学生的案例,可以通过学生充分的分析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培育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断开发校本活动课程,助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既可以更好地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又可以很好地结合自身条件和状况,因地制宜。教研组、备课组要依据课标要求(2017版)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开发修订校本课程,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如展开校园听证会,参与校园民主决策;积极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参与民主管理;充当校园小记者,利用好新闻媒体的舆论力量,参加民主监督;开展“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社团活动,来提升中学生的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创设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确保立德树人的任务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杨永社.培养公共参与素养须注意四个意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7)上旬
[3]叶挺勇.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7)上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