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张斐斐
[导读] “以人为本”的理念核心就是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

        张斐斐
        安丘市汶水小学
        摘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核心就是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延伸到教育工作中就是要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管理,重塑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对小学班主任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管理;班主任;应用方式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德育素养对社会、国家的发展越发重要。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必须树立以“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小学生的各方面都不成熟,并且处于发展时期,小时候养成的坏习惯在今后的成长中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尊重每名学生。班主任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渐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过程,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以此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实施综合管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健康成长。在小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波动和发展动向,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性格特点,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
        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普遍采取类似的固定管理方式,缺乏对不同学生的针对性管理方法。学生的性格、兴趣、思想、智力、身体发育程度都各不相同,采取统一的管理方式会导致部分学生的管理强度不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神经敏感,意志脆弱,单一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会造成学生出现因缺少管理而学习成绩下降、不遵守课堂纪律等不良表现,另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失落感,感觉自己被班主任教师忽略了或者教师不喜欢自己,导致出现自卑心理。例如,老师曾与某学生交流,该学生因缺乏班主任的关心,内心孤独和脆弱,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学生优秀,不愿让他人触碰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措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这种心理状态表现的愈发明显,尤其当面对父母、老师或者他人的管束时,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行事任性,变得“不合群”,经常喜欢自作主张,对他人的意见产生抗拒心理。由此可见,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班主任处于主导地位,忽略学生作用及地位
        课堂的模式与师生的关系形成要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在这4000年中,无论是王朝的更迭还是教育的改革,始终没能撼动传统课堂的思想,即“老师讲,学生听”,虽然这种方式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就小学教育而言,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心智都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差,单纯的用传统模式进行知识传授,小学生被动的听讲,会让他们产生些许抗拒心理,掌握知识的效率也不高,对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并且对于班级管理上,老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虽然小学老师对于小学生心理掌握很专业,但是实际管理的效果远远没有“学生自管”的办法好,这样不仅让学生的事情学生管理,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让他们有一个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让学生在锻炼中成长起来,得到发展。而全部由班主任一人管理会对学生成长有一定的限制。


三、实际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应用方法
        (一)组织多元化活动,改善师生关系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学生置于封闭的环境,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极容易培养出死读书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违背小学教育的初衷。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对立,学生害怕教师,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除了学习教材知识之外,还要培养个性化人才。小学班主任要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打破传统思维定势,重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促使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班级管理制度,加强自我约束
        新时代的小学生越来越有主见、有个性。这是好事,也是烦恼。要想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为学生创设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班主任要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班主任在平时的德育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互相监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班主任只有重视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班干部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德育活动中。此时,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班规,用制度约束他们,让他们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如制定“团结互助,厚积薄发”的班风,制定“感恩、责任、努力”的班训。另外,组织学生每周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是规范班级管理的良好做法。同学们根据自己制定的班级管理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并根据平时表现,有相应的加分和扣分,最后期末总结时,每名学生的加分扣分直接影响到期末的喜报级别或者奖品级别。这样奖罚分明,让学生有了约束力的同时,也有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小学班主任可以围绕学生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切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班集体的一份子,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种“存在感”可以让学生对班级荣誉产生兴趣和动力,为班级的荣誉感到自豪,愿意为了班级建设去付出努力,并在努力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自我价值,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某市实验学校的一次班主任工作汇报中,该校一名班主任在班级推行了班干部轮换制度,让班级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每个人都可以报名,按顺序进行轮岗,而不是固定的由某几个人担任学生干部。在第一轮轮岗中,每个报名的学生都有会轮到一次上岗机会,在上岗时间履行自己的班干部职责。但在第一轮轮岗过后,第二轮改为竞聘制度,由学生自主投票选择自己觉得干得不错的班干部。因为在第一轮轮岗中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任职时间,所以每个人都通过轮岗展示过自己的能力,所以第二轮的竞聘投票非常公正和公平,学生对这种安排也纷纷表示赞同。同时在第三轮中依旧采取竞聘制度,可以对学生干部进行进一步监督和督促,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前进动力。该班主任采用的班级干部轮换竞聘制度,充分结合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让每个个体都参与到集体中,既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激发了学生对班级建设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并且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主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既是顺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又是小学教育变革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同时还影响日常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班主任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志荣.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0):115.
[2]黄志东.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57-58.
[3]张丹.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J].家长,2019(14):36+38.
[4]郝新发.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29.
[5]李志红.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05):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