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效能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 王婧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管理的效能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王婧
        彬州市城关初级中学  陕西 咸阳  7135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管理的效能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管理效能
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阶段。如何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效能,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我认为,作为一位身居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对学生的管理包括德育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管理等。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以德树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的生活能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对各种不良倾向能自觉地抵制。同时,学生管理也受到教育思想的支配和制约,学生管理也是教育思想的实施途径和保证手段。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学生管理是管理符合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管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的学生管理是不得法的,存在如下弊端:
        1.学生管理片面。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目的,围绕应考而开展的教育。在学生管理的内容上,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只管智育,不管其它;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管升学多少,不管学生素质好坏”。
        2.管理手段机械生硬。应试教育把学生看成单纯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评价对象”,强调外部管理,强调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重视如何采取一些强制性的、约束性的措施,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忽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3.学生管理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应试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封闭性的教育。对学生的管理缺少系统性、连续性,表现为:学校与家庭、社会缺少沟通和联系。学生管理似乎成了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在学校学生管理又似乎成了个别管理者的事。学生管理工作未能与其它工作协调一致。学生管理工作重毕业年级、轻基础年级,重期末总结、轻平时训育。
        4.学生评价不科学。在应试教育下,学生评价以选拔为唯一目的,忽视其发展功能。这种学生管理模式造成的危害是:学生高分低能,知行脱节,缺少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学生片面发展,个性、人格不健全,心理问题较多。很显然,这种学生管理是不利于学生发展,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的,不利于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素质教育是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种带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强调素质教育有三个意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对学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些要求归纳起来就是:
? 1.学生管理的发展观。让学生生动活泼有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发展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学生的身心是在其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学校管理者应树立学生管理的发展观,使学生管理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发展。


        2.学生管理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人生。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放在核心位置上,积极主动地启发和诱导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意识,给学生应有的尊重,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管理者的管理。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3.学生管理的整体性。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同时,学生管理还要充分考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因素,学校管理者应主动协调好家庭、社会与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按统一的目标,去教育管理学生,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管理效果。
        4.学生管理的差异性。素质教育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上,而且还表现在其身心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上,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觉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学生管理者要认识这种差别,有区别地对待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最终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发展。
        5.学生管理的全程性。心理学、教育学已证明,个体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发展是贯穿于生命全程的。学生管理者应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关注学生时代的每一个章节,学生管理既要有阶段性,又要有连续性。在每个阶段,学生管理都应有其特点、目标、方式和工作重点。从教育的整体性上看,学生管理是一循序渐进、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学生管理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某一阶段,忽视甚至放弃学生管理的工作都是错误的。
        三、学生管理要适应素质教育的上述要求,就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下面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视为“被教育、被管理、被评价的对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教师、章程、评价等只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确认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以彻底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二)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应改革现行的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我管理,使学生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完成任务,学会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修正,发展能力。
? (三)做到五个结合。(1)外部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将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用外界的力量来进行教育管理,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两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生管理者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2)分工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学校工作的特点,要求对学生的管理,既要有分工负责,又要有统一行动,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从教育目标和管理全局出发,将分工管理与综合管理结合起来,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整体发展。(3)以思想工作为主导与全面安排相结合。学生管理既要以思想工作为主导,又要将管理过程与教育过程相结合,对管理工作实行全局安排。学校领导、教职工应树立渗透意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学生管理的合力,以取得最佳管理效果。(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有效的教育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管理太死。(5)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静态管理是指在管理活动中运用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动态管理指在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求学生管理者把二者结合起来,既重视规章制度的管理又根据实际,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与手段,从而达成管理目标。
总之,素质教育需要与之相应的学生管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