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海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发展模式、结构、速度调整新常态的背景下,面对必然伴随的新矛盾、新问题,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面向市场办学的中职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德育工作。
一、立德树人重要性
(一)党的教育方针。“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育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的传承、发展与深化。新时代赋予了立德树人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授人一技之长, 更要注重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 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 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大局。“立什么样的德, 怎么样立”“树怎么样的人, 怎么样树”是中职学校必须明确的首要任务。
(二)中职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人才为出发点, 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具有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中职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 步入社会, 开始走上职业发展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 “德”的影响不断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德”的素质, 将在社会适应、职业提升、困难应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不能重实用技能培养而轻视思想品德素质提升。
二、立德树人的途径
(一)发扬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对于中职学校来说, 立德树人的“德”包括了弘扬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教师师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学校要赢得职业技术教育与道德品质育人双丰收, 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 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途径。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推动课程思政广覆盖,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各种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课程思政构建过程将引导师生共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专业课中加强对中职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这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利用主题班会加强德育教育。科学、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是保障一切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大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必须科学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一方面,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的协调性,大力调动相关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具体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工作者“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机制,把考核标准建立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管理者的德育工作水平。
(四)浓厚校园德育文化。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学校风气和校园文化, 对品德的滋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学校要结合时代特色、学校的地方特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大力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把立德树人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贯穿于师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形成事事皆育人、处处是教育的良好氛围, 提升师生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静心学习和工作, 形成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
三、扭住抓手,抓好落实
(一)怎样抓好思政课和课程思政
1.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坚持思政育人的理念,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组织方面不断改进和优化,注重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导向元素,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具有优秀性格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小德”,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大德”。
2.要确保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书育人是教育的神圣职责,传授知识与思想价值引领本应相向而行、相互促进。
各类课程都承担传授知识、理论、方法、经验等职能,也都蕴含思想政治价值,体现着鲜明的价值意蕴,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教育功能,如思政课程中主要思想家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课程中往圣先贤人物的社会担当、民族大义,自然科学课中科学家体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各专业学科的衔接,将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是以“德”为统领的全面人才培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是要在知识传授中寓意价值塑造,在理想信念传播中丰富知识传授。二是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的关系,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作为显性课堂,在精神塑造和价值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深挖各类专业课程价值元素,调动隐性育人的主阵地积极性。促进两者育人价值上的结合,实现跨课堂的联动。三是思想政治主导性和知识丰富多样性的关系。既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又要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发展需求,增强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多样性。
(二)怎样抓学生日常管理
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做好“两操”、“卫生”、“纪律”三件小事以及日常行为、文明礼仪、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团结合作、自主管理、健康生活等七大习惯,通过管理制度,从各方面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1.“两操”。即跑操和课间操要做到准时、整齐、统一着装。
2.卫生。学生寝室内务标准要做到床铺整洁、地面和桌面干净、物品摆放整齐、三件套统一;教室地面卫生、黑板讲台、窗台整洁、座椅和劳动工具摆放整齐、无异味。
3.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上课坐姿端正、整齐、学习用具摆放整齐。
4.?安全管控。学生进入校门要身着学校校服,请假进出要出示假条,教师进入校门要凭证进入;校内以及教室监控无死角;规范外来人员、车辆登记制度,进校无缝对接,疫情期间进校人员需提供健康绿码并测量体温进入,无关人员严禁入校。
5.手机管理。学校实行通讯工具集中管理制度。打造无手机课堂,严格课堂纪律。每班预留两部手机,男生、女生各一部,方便学生联系老师和家长,其他的交由班主任统一管理。
(三)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应尊的各项制度,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遵守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和校学生会作用,探索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制作校旗校徽,学唱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最后,要切实强化学校“三风”建设,“三风”即强化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学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在整个校园形成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总之,只有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 积极探索构建以“人的发展”为培养归宿的中职教育, 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新时期职业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