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李寅丽
[导读] 隨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

        李寅丽
        长治市沁源县交口乡交口小学, 山西 长治 046500
        摘要:隨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纵观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因教师对美术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不重视、未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专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原因,小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效果并不佳。因此,小学美术教师有必要深入思考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以此使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导言:
        文章主要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展开深入研究,结合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阐述了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存在不足之处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
1 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1.1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进行一切学生的先决条件,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年龄较小,无法长时间对同一事物保持较高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对相应的事物失去了探究兴趣后,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便会极大地下降。那么,倘若教师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时便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欣赏相关的内容,这便极大程度上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其主动学习能力也同样得到相应的培养。
1.2 有效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学生对周遭事物的认识、感知与欣赏。那么,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通过美术教学内容中一些山水画、人物画,以及其他种类的画面内容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积极地去看待自然之景,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人与物,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间接地得到相应地培养。如此一来,学生的自身认知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2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存在不足之处
2.1 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重视度不够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为学生讲解美术的相关知识和绘画的技巧,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重视程度不够,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2 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式比较单一化
        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角度上来看,应该将其完整性和系统性体现出来。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绘画相关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化。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缺少相关的教学情景,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3 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更新教学理念,活跃美术教学
        一直以来,教育教学的重点都是放在学科知识上,所以学生们的时间大部分都是被主要的科目所占据,很少能够进行艺术的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如高年级,自控能力较差,长期的进行主科学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关于美术的教学。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户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领悟到生活的美。

比如说,在教授写景写生时,教师就应该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到外面让学生感受写景写生的趣味,让学生们画出学校的某一角,这些都是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的,只有是学生内心里真实觉得美好的事物,才能够让他们真实体会到结构的魅力通过户外的学习,这样特殊的上课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转换学生对美术的固定印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们参与到美术课堂之中。
3.2 精心备课,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对教材作品还要事先分析:哪些做重点分析鉴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阅读鉴赏或课后自查资料鉴赏,以此设计教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鉴赏作品事先选好题材内容。鉴赏教学应当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
和鉴赏美的能力。
3.3 使用多媒体教学,丰富美术教学的内涵
        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领域,各大学校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完善,都给了美术教学的教师很多可以施展美术教育的机会。首先要明白,美术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其次,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到关于“艺术”的教学内容时,由于“艺术”这个名词比较抽象,而且涵盖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可能就会造成小学生不理解这些抽象的信息,也不知道应该以怎么样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生活的小视频,引起学生的思考,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3.4 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创作源泉都源自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随着想象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所以说想象力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想象力也与学生的知识层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需要在教学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含量。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去寻找一些艺术作品,让学生去自我欣赏,随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艺术作品,教师也留下欣赏和探究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去查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去理解艺术作品所想要表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认知艺术的深层次含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技巧之后,教师就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听一首优美的歌曲。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根据歌曲来画出一副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不断联想创作出丰富有趣的美术作品。
3.5 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促进审美培养
        了解学生的心理有利于教师运用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适用于包括美术科目在内的众多科目的教育教学。根据相关的研究可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心智不成熟,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其审美能力。例如,造型艺术是美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它更多表现在美术手工教学方面,由于大部分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于手工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进行美术手工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结论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明确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长期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故而小学美术教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为借此狐,在综合分析相关要素后科学规划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日常生活之中发现艺术之美,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以切实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秋晓.发现美、描写美、表达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追求[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28.
        [2]刘鹏飞,李艳华.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