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杨茂
[导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信息化逐渐渗透到会计业务领域中。

        杨茂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0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信息化逐渐渗透到会计业务领域中。由此,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教学工作也在发生着变化。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希望以此推动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会计教学
        一、信息化对会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会计教学”逐渐成为会计课程改革的新风向,信息化成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的变革内容。这是由会计工作信息化发展趋势决定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行业的相关工作开展方式逐渐由传统的手工做账形式转变为更加高效简捷的电算化模式,且会计信息化的举措已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可,被普遍推广开来。目前高职院校已陆续开展会计的电子计算课程,但社会上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缺口依旧很大,会计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的影响体现着相当大的作用和地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院所,需要紧跟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的步伐,在开展日常的会计教学安排时,融入信息化的改革创新,重视信息化应用在会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未能根据时代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目前,高职院校在设计会计课程教学方案中,经常发生教学安排同时代要求相矛盾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刻板陈旧,未能按照大纲进行升级创新;二是个别院校的教学程序流于形式,存在一些课程设计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导致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结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滞后于现实需要。例如,当前有的高职院校在开展传统会计课程教学时,会选择把《会计信息化》当作一门单独的课程,不与《会计理论与实践》进行同步开讲。事实上,《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是互补的关系,二者能够实现会计信息化与会计基础知识和实务的融合。不考虑课程交互性和现实需求,按部就班地开展传统教学设计的做法实际上会导致会计课程的理论脱离实践,对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操作产生干扰,不利于学生系统化、全面化掌握会计知识体系。
        (二)会计人才的培养结果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
        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结果来看,存在着会计教学培养追求定位滞后的问题,以致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走出校门便能上岗工作”的人才类型,因此,要求会计相关专业的同学在毕业前必须掌握扎实的相关职业技能以及优秀的职业素养。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追究到源头,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追求定位滞后、与社会需要脱节不无关系。会计工作强调实际操作的能力,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未能按照企业的现实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不能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当前企业需求的是熟习互联网操作技术、掌握信息化运作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展同“互联网+”背景下行业改革后对人才的需求匹配错位。
        (三)关于教学结果的考察机制过于侧重理论层面
        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教学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度较高,根据大纲提出的要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在理论层面掌握相关知识,还要具备关于工商业、服务业等的系统化认知能力,熟悉国内经济税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此,有必要开展相关工作对会计课程的教学结果进行考评,以全面评价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成效。目前,多数院校采取“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方式来对教学成果进行测评,主要借助考试的形式监督学生吸收学习成果,转化学习经验,从而促进自身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这确实是一种简单可行的考察方式,却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层面的教学考核,忽视了信息化时代对实操的要求。

鲜有高职院校对会计课程教学的考察机制开展创新或升级工作,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单一的试卷评价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合理制定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
        三、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方式的改革策略
        (一)开发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多媒体设备、功能软件等在线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实践中。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课前、课后自主通过云课堂、微课等在线课程预习相关会计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同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了解学生群体在会计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以营造师生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此外,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自主探索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知识,支持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以此增强学生对会计课程学习的参与度。例如,在开展财务会计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制作成分门别类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高效理解并掌握教师的授课内容,增强学生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积极性。
        (二)搭建“互联网+”会计教学平台
        会计课程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其中对实践的要求较高。因此高职院校在对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时,需要格外强调实际会计操作的重要性。但事实上,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真实的会计操作并不现实,而“互联网+”会计教学平台则能提供仿真实践、实训课程等,为会计操作提供了众多模拟情境的选择空间。高职院校可以采用网中网财务实训教学平台、金蝶财务软件、友财务软件、沙盘模拟系统等会计操作平台进行实操模拟,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应用的能力。现有的“互联网+”会计教学平台基本都支持教师对会计环境进行预设置,例如会计凭证、会计报表、错账更正业务、申报纳税等,通过一系列配套的仿真会计业务模拟,让学生全体能够切身体会到会计相关工作的全流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网络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根据互联网时代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不仅形成了较系统化的网络教学思维,运用信息技术升级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革新了教学结果考察测评系统,发展起教学评价网络体系。由于学生间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参考学生间的差异性这一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和任务部署,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评价网络系统。不仅仅依据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来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需要参考学生在日常课堂测试中的表现、一段学习周期内学习效果变化趋势、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教师要严格依据教学评价系统的主要方面来督促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教学课程时需要重视信息化这一重要因素,紧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点,对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规划等进行变革,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帮助学生顺利求职就业,满足社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改革时,需要精准把握大数据时代下的市场需求,以此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朱燕红.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教学的新理念分析[J].魅力中国,2020,(29):497-498.
        [2]李东娇.“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7,(20):60-61.
        [3]王东生.“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J].新校园(上旬刊),2016,(6):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