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峄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亭子镇小学校 628467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的德育课程,本身包含了诸多培育学生品德修养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质,树立志向,从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作为农村的孩子可能接受到的管束并不是很多,所以,教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正确引导,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进步,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一、当前初中生德育教育现状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着重程度不够。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做好教学内容,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很少和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平等对话,对学生更缺少适当引导,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启蒙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不受教师的约束,不认真听讲,对教材中相关品德修养的知识理解也不深,而且对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好坏不能甄别,陷入迷惘,长此以往,对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非常不利。二是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参与度不深。教育并非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更为重要,但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可能在孩子道德品质教育方面有所欠缺。这主要是:一方面是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看管,隔代教育往往是溺爱娇宠,道德品质约束力差,孩子的的德育教育缺乏有效管控;另一方面,家长片面的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重成绩轻德行,过度的溺爱使孩子的自私心理更为强烈。生活中遇到事情都比较自我,缺乏自律和责任心。这样的教育方式也难以造就道德情操德高尚的孩子。三是社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较深。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媒体走进人们的生活,而社会上崇拜金钱和权力的声音被学生所吸收。这些声音逐渐削弱他们对德育学习的动力,他们会认为只有学好“主科”才会获得金钱和权力从而忽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淡化对德育素质的学习,可见网络和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牢固的、正确的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所以随着学生对互联网的接触,网络上传播的一些非正能量信息让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逐渐模糊,因此更会导致少年犯罪率的升高。
这是当前初中阶段孩子的德育现状,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些问题,并且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德育知识,同时学以致用,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如何进行立德树人教育
(一)充分挖掘立德树人的教材内容,明确德育指向。
教材中包含的内容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充分的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为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集体生活成就我》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了解到在集体中生活的乐趣,避免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对要掌握的知识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我还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列举了身边相关的事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意识到集体中生活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不断加深学生对于集体生活的认知,同时让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修养上获得全面的进步和发展。此外,初中阶段的教材中有很多的案例,教师要重视引领学生来分析领会这些案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充分借助教材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奠定基础。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关于品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同时教师还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要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好的投入进去,深入感知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促进他们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创设立德树人教学情境,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会更加专注于课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一些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创立一些跟生活接近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学习“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内容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假如某天你在互联网上看见了一条对你人格侮辱的言论,你会怎么去做呢?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比较简单,所以可能会考虑到联系对方删除信息,或者是拉黑举报等措施。在这个情境中,我告诉学生们,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完全可以寻求网警的帮助,因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仍旧有法律在规范、约束着网友的行为,因此,学习了本节课知识之后,希望学生意识到:即便是在互联网上,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这样才会促进自己更加健康地冲浪上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会更加切身的感受到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对于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监理相近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欲望。当然,教师也需要给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学生明确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的重要性,从而真正促进他们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设计立德树人的课后作业,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手段之一,农村的孩子在节假日有大量空闲时间。那教师可以适当布置和德育有关的家庭作业,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探究知识,不断完善品德修养,促进正确价值观形成。
例如,学习“服务社会”这一内容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课下,将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讲给自己的家长听,并且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询问家长,是否有可以服务社会的机会?他们是怎样服务的?如一些学生可能会扶老人过马路,或者是在社区里帮助老人拿东西等等,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服务他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意,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当然,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里开展的一些活动,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学雷锋活动月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给学生布置“日记”或者“周记”这样的作业类型,然后在班级中交流分享自己的善行,感受善行之美。当然教师也需要注意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设计,使他们通过作业,能更好的巩固课堂内容,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总的来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深刻的研究,让学生从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获得不同的德育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走出课本,联系社会生活,活学活用。这样既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品德、道德修养。这样,在学习中,学生也会逐渐约束自己的行为,锤炼自己品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只有把学生从课堂和书本的狭隘天地里解放出来,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在纷繁的生活实践中去接受考验。才能达到良好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蔡艳芳.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 科普童话, 2020, 000(007):P.147-147.
[2]钱友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 2020(Z5).
[3]史秀平.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J]. 中国新通信, 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