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角落”里的学生——刍议科学学困生的转化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寿琪萍
[导读] 不少学生进入初中后《科学》学习变得比较困难, 本文通过在实践中采取的一些措施、摸索的一些方法,
        寿琪萍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大唐街道大唐初中  311800
        摘  要:不少学生进入初中后《科学》学习变得比较困难, 本文通过在实践中采取的一些措施、摸索的一些方法,总结出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构建信息互动、思维互动、落实互动的“三动”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教学等途径来转化科学学困生。
关键词:科学学困生  转化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要注意把局部的、具体的内容整合起来,提升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1]所以《科学》学习内容多、难度大。不少学生进入初中后《科学》学习变得比较困难, 常常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所以,通常出现对科学厌学,或者未学就先生恐惧感,或者先是有信心学好科学,但经常碰到不会做的课外题,信心被打击得一干二净等问题。这些学生虽然用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常常无法深刻理解一些科学概念、灵活运用各种公式。所以在初中阶段,科学“学困生”的产生在所难免。本文通过在实践中采取的一些措施、摸索的一些方法,对如何转化科学学困生进行了探讨。                 
一、开展多种活动,把知识学习、情感交流、合作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利用黑板报和班级的学科角等定期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知识深化、疑难问题解答、近期教学热点探讨、宣传科学家事迹、撰写读后感等。
        2、教师帮带和学生互助
        教师帮带就是把班内的学困生组合起来,由组内同学推荐出帮带组组长,以组的形式与教师交朋友,平时由组长同教师联系,教师及时开展谈心和辅导活动,从学习方法、情感意志到学科知识等各方面进行辅导,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及时记录学生进步情况。
        学生互助就是让科学成绩较好、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学困生组成学习互助组,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老师角色,负责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检查作业和帮助订正错题;上复习课时教师给他们重新调整座位,让互助组同学坐在一起,便于他们进行讨论,回答问题时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3、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卡、问题记载卡和错题、典型题剪贴卡。
        学生成长记录卡内设有学习成绩记录,教师、互助组同学的话,记录优点等内容;评价、记录每个月进行一次。这样的评价不仅为教师不断完善帮困策略提供了原始材料,而且又能让学困生看到成功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问题记载卡是学生把平时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上课听不懂的问题记载下来,并及时交给互助组同学,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每周进行一次“大会诊”。如果通过讨论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交给任课教师,教师一起参与讨论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记载卡,就会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错题、典型题剪贴卡是学生把作业中概念性较强、解题要求较高的错题或课内检测练习中出现的错题摘录或剪贴到卡上;另外,把上课时教师讲的或自学时看到的典型习题摘录或剪贴到卡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料与互助组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再找出几道同类型题,举一反三强化过关。
   此外,教师还需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完成活动中各项任务。
二、构建信息互动、思维互动、落实互动的“三动” 教学模式
        1、基本特征: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爱学、能学、有学习潜能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协调、合理、有利于发展的平等关系,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心理自由的学习时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在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互教、互学的共同体。
        2、基本程序:
        以“记载卡”为载体       信息互动
        以问题讨论为载体         思维互动
        以练习为载体             落实互动
①以问题记载卡为载体,搞好信息互动。在每周周末和上新课前一天,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预习题,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的任务。
        预习分为周预习和日预习。在周预习和日预习中,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时记载到问题记载卡中,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听课;二是确保预习深度和预习效果。
        教师备课时,先查看学生周预习问题记载卡,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备课中考虑进去,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并选择一些针对性的习题;每次上课前,要查看日预习问题记载卡,然后,针对大多数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结合上课内容进行讲解或讨论,对问题提得比较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及时表扬,特别是对学困生。


        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题了解到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查阅学生的问题记载卡,了解到学生的求知信息,这样师生实现信息互动,及时交流,为上好课、听好课奠定了基础。
        ②以问题讨论为载体,搞好思维互动。提问的功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启迪思维,帮助教师评价学生和反馈信息。
        ③以练习为载体,搞好落实互动。虽然通过以问题为主线的师生互动,唤起了学生对原知识的记忆,弄清了有关概念,掌握了一般解题方法,但印象还不够深,学生对有关概念是否理解、各种能力是否提高心中无数,教师也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得不到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为此,针对这个问题,在以问题讨论为载体,搞好思维互动的同时,需插入适量的课堂练习,搞好落实互动。练习一般安排8分钟左右时间,以“堂堂清”练习形式为主,另外,对几道典型习题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及时反馈,其余同学相互批改,这样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互相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克服过去只重视答案不重视过程的现象,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当堂巩固、当堂深化的目的。
三、采用分层教学
        初中《科学》在原有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是一门理科综合课程。综合各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参与,即通过如观察、实验、比较、分类、逻辑推理等形式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学生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正因为差异的存在,因此在具体操作时就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
        分层次教学就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别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先后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1、分层备课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备课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包括记忆目标、理解目标、运用目标等,并根据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深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都要有所区别,保证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扶差。
        2、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分层教学模式中的重中之重,在分层授课中,教师要处理好同步讲授与分层个别教学的关系,即一方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讲授基本的教学内容,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差异,采取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课堂活动集中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问,分层发散思维。对学困生采用“补偿性教学”,在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其能听懂并逐渐学会,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优层次学生“吃得好”,中层次学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获,并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特别是学习动力不足型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分层布置作业和练习
        初三《科学》的知识难度较大,教师应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科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要分层设计,优层次学生可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结合性强、信息量较大的题目;对中层次学生可设计一些巩固性训练题和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而对学困生则设计一些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训练题,并在布置作业和批改中动态地进行调整,循序渐进,逐步缩小差距。
        4、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作为分层教学模式的一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对优层次学生采用“点拔性辅导”,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其想象力、创造力。对中层次学生采用“学法辅导”,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而对学困生则采取“补偿辅导”,即从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入手,加强思想引导,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辅导上,查漏补缺,促使转化,并逐渐缩小差距。
        5、分层测试、讲评
        测试是教师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命题时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命制不同难度的题目,以保证不同层次中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及格,这样才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学困生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育策略,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和做人的自信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给予“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转化学困生也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相信只要我们把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尖子生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帮助学困生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使他们明确了问题的根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肯定能“脱困致富”。

参考文献:
1、《科学教学参考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 李如齐,《洋思教学模式》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