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玲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中学 511316
摘要:以智慧课堂为背景,立足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在“《边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关键词:智慧课堂,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1、教学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也要打破唯技术至上的观念,把握好技术与语文的关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1]
智慧课堂是指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将信息技术巧妙融于课堂教学中,为学习者构建情境化、智能化、互动化的智慧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最终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的新型课堂,是支持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智慧课堂的核心是开发利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创设有利于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分析、评价反馈、交流互动和资源推送能力,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2]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18 个任务群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学生的真实阅读为基础,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这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拓展相关知识,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边城》整本书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边城》以及关联阅读相关名家评论文章,利用平板等信息技术,以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沈从文笔下边城的诗意美,探析边城悲剧的原因,进而探究沈从文的创作意图,认识《边城》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同时让学生形成阅读经典的良好读写习惯,在读写交流活动中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得到提升。
2、教材和文本分析
《边城》是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推荐的阅读篇目。《边城》属于诗化小说,“使诗的意蕴内化到小说中,即为诗化小说。 ” “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蕴,情节淡化以及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3]《边城》小说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和动作神态简约,极具个性化。文中有大量景物、 风俗描写, 与人物心理的描写紧密结合,渲染了一种抒情氛围,形成画面美。 因此,阅读《边城》,要抓住诗化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这也是阅读此篇小说与别的小说不同的地方。
3、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小说,了解到小说的基本特点,可以按照小说的基本特点阅读小说;但是《边城》又是一篇非常特别的小说,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学生在这一点上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需要凸显“这一篇”小说特有的肌理与特质。利用智慧课堂的信息技术,推送关于《边城》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对于湘西风景民俗有更加直接的理解;通过智慧课堂的班级空间,让学生提出疑惑,并针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跟帖讨论,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体会阅读的乐趣。
4、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梳理整合,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探究经典“写了什么”的问题。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关联阅读及相关评论,思考探究经典 “为什么写”的问题,促进思维品质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插图,品读细节,感受小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探究经典“怎么写”的问题,并尝试根据文本内容改写诗句。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同名电影的欣赏,更加深入了解湘西乃至乡土中国的风俗美、 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当前我们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让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长存。
5.教学过程
具体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大致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png)
6.教学反思
由于依托信息技术的智慧课堂系统,可以实时进行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因此这一次《边城》的整本书阅读具备了传统课堂所没有的优势:
6.1课前准备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定位精准
利用智慧课堂的课前准备与传统语文课堂的预习不同,笔者使用智慧课堂系统提前布置《边城》的阅读任务,学生收到任务后进行阅读并记录自己的阅读疑问,教师可以迅速得到反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这样的课前阅读真正和课中教学相融合,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单向的布置任务。课前准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学情分析,通过智慧课堂系统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收集,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掌握情况,合理设置阅读的问题。二是阅读背景资料的推送,笔者将与《边城》相关的阅读资料,如沈从文的《〈边城〉题记》和汪曾祺的《又读〈边城〉》等推送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比较体悟。三是教师设置阅读问题和学生自主提问环节,教师设置阅读问题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通过预习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检测预习效果;学生自主提问是帮助教师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文本的困惑在哪里,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在智慧课堂中,智慧地做好课前准备,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作业,笔者把《边城》的堂上阅读分成导读、品读和创作三个类型。导读课,主要是根据学生在初次阅读《边城》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导读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小说的人物、环境描写,探讨小说的主题。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并据此初步探讨小说的标题的含义和主题思想。品读课,则是依据学生在第二次阅读时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小说种为何屡次写到一些景或物,白塔,渡船,碾坊,黄狗,大鱼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初次阅读之后,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会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思考深层含义。所以,品读课,笔者抓住了小说中傩送与翠翠第一次见面后曾经聊到“大鱼”的这个意象,确定了品读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品读小说意象,品味诗化小说的意蕴。《边城》是诗化的小说,诗化小说的意境和诗歌的意境在本质上相通的。《边城》 中除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翠绿的竹草、清澈的溪水、 茶峒的码头外,还用大量笔墨来写赛龙舟、捉鸭子比赛与月下对歌等湘西民俗风情,展现了湘西如诗如梦般的神秘与美丽,营造了诗意境界和情调。因此创作课,笔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改写句子,感受诗意小说的魅力。
三种类型的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定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有读的感悟又有写的训练,读写结合,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6.2教学反馈及时全面, 教学互动多元高效
传统的课堂反馈为终结性评价,受制于客观条件,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没有办法做到随时随地评价。通过智慧课堂的使用,教学反馈数据化,课前、课中、课后的讨论和写作任务能够快速批改诊断,从而实现了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和动态性,这一优势在整本书阅读中也得到有效应用。
例如,关于小说中“大鱼”的意象的讨论,笔者以在平板班级空间跟帖的方式进行:
1、仔细观察黄永玉给沈从文的《边城》配的插图,请你描述插图的内容,并指出与文中对应的章节。
.png)
2、文中“大鱼”出现了几次,请一一找出,标注页码和段落。
3、请查阅“鱼”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象征意义,联系文本,谈谈“大鱼”的象征意义。
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以上内容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流主要靠提问、讨论,交流互动比较低效,引入学生交流平台之后,学生减少了顾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观点和想法的平台,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回答,从而在时间上和范围上保证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角度成为可能,有助于掌控课堂的节奏,避免不必要的干扰,顺利推进课堂进度。
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有了更加方便的渠道,这样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高质量的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元的对话中,既可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拓展人生的智慧。
6.3教学资源实时共享, 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到发展
传统的课堂中,教学资源的传递往往依靠纸质材料的印刷,老师耗用的精力不少,学校投入的财力也不少,而学生对于资料的保管和使用的效果也不佳。有了智慧系统的支撑和辅助,教学资源的传递,无论是知识点、试卷还是多媒体资料等教学资源的传递都可以一键完成,教学资源的分享也轻而易举。智慧课堂使师生拥有一个学习型平台来共享资源。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于湘西风俗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笔者在平板推送了微视频《湘西风俗》和电影《边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这些影视类的作品,让学生对湘西风俗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而对于《边城》诗化小说的理解,笔者也推送了一些论文,供学生查阅。
智慧课堂的课程教学平台,完整记录和保存直播课堂、视频观看、笔记、作业等学习过程的大数据,教师在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困难和问题,给予个性化精准答疑解惑和改进策略指导。学生在明确自己的进度进展和下一个学习目标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学生可以进入拓展学习和高阶学习阶段。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有了较好的发展。例如,为了让学生对于诗意小说有进一步理解,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充满着诗情画意,尝试找出其中的语段,改写成诗句。
学生在研读了诗意小说的特点后,又根据现代诗歌的创作要求,整理出《诗意边城》的作品:
边城人家
秋冬来时/ 房屋/在悬崖上/ 在滨水边/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无不朗然入目
边城美食
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 卧在浅口钵头/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
边城夜色
月光如银不可及/月下篁竹幽黑黑/草中虫声如落雨/谁见草长莺长鸣
边城黄昏
黄昏来时/屋后白塔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红的薄云
边城烟火
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燃起引线/嘶嘶地流泻白光/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
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这些作品在平板空间中推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看到,互相点评,一时间,学生之间掀起了一种学习写诗的热潮。 正如靖国平教授所说“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从外部注水(灌输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有一个内部引水(启迪智慧)的过程”。[4]
智慧课堂模式下,由于信息共享更方便,互动交流更有效,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切实提高了阅读交流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课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刘邦奇 .“互联网 +”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51-56,73。
[3]张心科、戴元枝:《从孙犁的〈荷花淀〉看诗化小说的特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 第 1 期,第 116 页,第 117 页。
[4]吴江华,林宣龙 教育:智慧视角的诠释、反思及实践构想[J].江苏教育研究,
2008(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