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办学方向也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向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方面过渡,以便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校辅导员只有正确分析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合适的心理教育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文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管理;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
1、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具体内容
1.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高校辅导员只有树立正确的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意识,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新政策、新技术,及时找到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弊端,如此一来,辅导员才能树立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意识。
1.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
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应具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其中,倾听能力、共情能力是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说,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真实描述自己的日常行为、心理状态,如果辅导员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不耐烦、抵触反应,会让学生产生退却心理。因此,辅导员在倾听时,首先要认真、耐心,时不时给予一个温暖的眼神,来表示自己的肯定、共鸣。其次,在倾听过程中,辅导员要有耐心,切忌随意打断学生的倾诉,切忌作出任何评价,应该多用点头、眼神等肢体语言来表示自己的肯定,一定要让学生将整件事情、整个心理状态完整的描述出来。另外,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发挥共情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深入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将自己的分析讲给学生听。同时,在共情过程中,辅导员要根据自己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提供正确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如,告诉学生自己的类似经历,从而降低学生的焦虑、不安心理,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3、人格特质
高校辅导员必须塑造健全的人格,拥有完美的人格品质。如,对学生的热情、耐心、同情心,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严格保密,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2、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1)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支撑。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舵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主要是通过教师外部导入为主和内部消化为辅的双重教学方式。通过沟通、面谈等方式,高校辅导员能够敏锐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很好解决。
(2)高校辅导员的育才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只有具有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生才能在自己的成才之路上越走越顺。只有具备了健全的心理健康防线,学生才能具备阳光向上的心态,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之下提升德育水平,逐步成长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
(3)高校辅导员的服务工作需要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支撑。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服务工作的内容体现在诸多方面,不论是在大学生的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在就业上都有服务内容的体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能让其服务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井然有序、水到渠成。
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提升的方法
3.1、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特点
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离不开社会环境,辅导员首先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时代的特点,了解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并且积极贯彻和落实有关高等教育的精神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在高校建设中,该思想也是辅导员进行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只有全面学习和掌握新时期的思想理论,才能将心理教育工作做出成绩。
3.2、以学生为本,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新时期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没有过多传统师生关系的观念,心理上又很叛逆。所以,辅导员要通过一些方式和途径,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融入到学生的圈子里,这样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以便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3.3、提升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
如今的学生随时都在了解和接触最新的思想,心理上的变化也比较频繁,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辅导员不仅要学习心理学,也应该对学生较为关注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解,以便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话题,有利于与学生迅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4、加强理论学习,参与教育实践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需要在理论学习上下功夫,掌握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包括一般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
其次,高校领导以及二级学院领导应支持和鼓励高校辅导员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其提供各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再次,高校辅导员应注意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时有效地进行情绪宣泄和心理咨询。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学理论素养学习和配合校内心理发展中心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最后,高校辅导员还需具备一定的知识宣传能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利用互联网有力推送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营造健康舒适的精神氛围,占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阵地。
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是心理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就是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话、心理疏导。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全程参与青年大学生入学时的第一次心理健康普测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形成一人一档。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现状,才能对青年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校辅导员应全过程直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心理教育能力,如确实觉得学生心理问题严重,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介入的,要及时上报学生处心理发展中心或联系当地心理医院。最后,辅导员还应积极主动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学生谈话顾虑,取得学生信任,才能更好地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3.5、建立和完善心理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要利用网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互联网信息化的新时代,网络已然成为青年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直接途径。许多大学生不习惯与高校辅导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导致青年大学不能直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积极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有效地把握网络规律,积极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利用网络作为两者沟通的有效方式。首先,辅导员鼓励学生,积极发挥青年大学生擅长互联网搜索信息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让大学生主动地寻找一些心理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并了解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或技巧,以学促用,使学生自己通过学习一定程度上解决个人的心理困惑,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防止更进一步的心理问题。其次,辅导员应主动使用微信、QQ、微博、抖音平台等新媒体,实时与青年大学生交流互动有关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话题,主导话题内容,引导学生话题兴趣,通过话题传播正能量,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开展下去。做到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生有心理困惑苗头时第一时间介入帮扶。最后,高校辅导员可以线上多与其他高校的同仁交流,改善自己心理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
二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高校辅导员要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了解大学生的共性问题,还要了解大学生的个性问题,比如大学生的生活适应、人际关系、恋爱、职业规划与就业发展等问题。那么建立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就非常有必要。如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超出了辅导员可以解决的范围,应立即将档案转介到学生处心理发展中心,协助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帮扶。在新时代下,我国各高校都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成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由于新生刚入学相对不会敷衍应付辅导员下发的填表和上机普测任务,所以可以较为真实的记录学生的心理状况,各高校辅导员应抓住这个绝无仅有的机会进行大规模普测,错过了这个机会,测试的心理状况真实度将大打折扣。所以高校新生进入学校后,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根据大学生入学基本信息,日常生活表现,辅导员与其的谈话了解的实际情况和身边同学的描述,并结合校心理中心普测结果,为大学生建立一人一档心理健康记录,对特殊的学生还要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记录,做到“抓铁有痕”。如遇心理问题学生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相关职能部门追究责任,辅导员也能出具有力的证据保护自己。另外,应该清楚的是,高校辅导员不是全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更加明白学生的重大心理问题如无力解决应及时转介。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万金油”,但绝对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万能神”,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高校恰如其分地服务好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要定期举办辅导员心理沙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由于情感的宣泄,辅导员角色“情感垃圾桶”的缘故,辅导员自身势必会消化掉大量的精力和积累大量的“负能量”。高校辅导员的前线工作决定了自身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帮助辅导员定期清理“精神垃圾”。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高校辅导员心理沙龙,开展辅导员喜闻乐见的活动,活动主题可以多样且丰富,形式可以多变且灵活,帮助辅导员减轻工作上、生活上的心理压力。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了解,解决困惑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上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沙龙还可以帮助经验上的交流,从而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不仅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由于当下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学业,甚至还可能引起悲剧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完善的制度和合理的手段及时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健康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任宪敏.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路径探析——以F省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3):206-207.
[2]麻丽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04):30-34.
[3]尹航.试论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6(12):176-177.
[4]王结义.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25(06):61-64.
[5]郭玉琼.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机制探微——基于“五三四二一”模式的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03):60-62.
[6]薛冬雪,刘岱.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295-296.
[7]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