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娟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0
摘要: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难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写结合,加大学生的输入知识,才能进行更好的输出。由于中英文语言文化的差异,因而特别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结合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碍,针对这些问题选择有效途径及方式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更有效培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真正实现有效提升。
关键词:读写结合; 跨文化; 英语教学
1.我国英语教育面临新使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英语教育在中国不再是单纯的语言与文化的单向学习,而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促进双向的、平等的跨文化交流,培养学习者用英语弘扬中华文化的能力。因此,英语教育不仅要教授英语文化,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培养学习者用英语弘扬本土文化的能力,从而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双向、平等的交流。目前,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跨文化交际人才,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英语将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英语教学作为国内英语学习的主战场,必须担负起这个新的使命,拓展英语教学的本土文化传播功能,加强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国家培养能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新时代人才。
2.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今天,英语教育对于国民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传播本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虞跃、魏晓红,2017)。在英语课堂中开展中国文化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对于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培养学习者用目的语英语传播本土文化即中国文化的能力和意识,从而帮助学习者完成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文秋芳(2016)从教学的角度提出了英语通用语的教学框架,即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英语教学的语言和文化内容不仅包括英语文化,也应当包括本土文化。在语言层面,预期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9年12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也指出:“高校教材必须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上开展文化教学不仅是学习需求,还顺应了时代要求。
3.目前英语课堂出现的中华文化缺失
长久以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更加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中华文化。大多数师生在实际的教与学中进行文化输入的意识比较强,却没有将自己的文化输出的意识。二是教师自身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储备不足,缺乏主动积累相关英语表达的意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重视语言知识讲解,轻文化渗透,并且对文化融入的方法感到迷茫(何丽芬,2018)。教师认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很少有使用相关英语表达的场合,就没有进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的积累。此外,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未能将中华文化知识有机融入教材课文和任务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像。
4.跨文化背景下的读写结合
4.1词汇方面
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语言中的词汇和文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词汇可直接反映出文化。学习者不仅要理解词汇自身的指代意义,同时要了解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词汇量,同时了解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很多在汉语中为褒义词的词汇,在英语中都表示贬义。例如“龙” 在中国历史上是皇权的象征,代表着祥瑞,高贵,威严。而“龙”(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在圣经故事中人们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称为“大龙”(the great dragon)。英语中含dragon的词语有 the Old Dragon魔鬼, dragonish凶暴的,sow dragon’s teeth播下毁灭的种子。因此,当用“We call her a dragon”这个句子来描述人时,中国人会把这句话理解为“她很高贵”,而西方人会理解为“她很凶狠”。此外,中英文中有许多专有名词与历史故事、地名及名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而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学习者在介绍云南的特色小吃“大救驾” 时,就必须解释这个名字的由来(明朝永历皇帝迁逃往滇西时吃的炒饵块)。
4.2 句型方面
俗语指的是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的一些特殊语句,这些语句能够体现特定的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通常情况下包括谚语、成语及俚语等。在阅读中英文文章中,俗语也是在两种语言中频繁出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俗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那么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意思,这也是跨文化的体现。例如在学习“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时,还需要理解这句话是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同样,在理解“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时,需要了解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邓小平关于深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的言论,意思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因此,加强学生多多进行阅读训练,从而使学生积累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了解丰富的文化知识,实现文化知识的积累,使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够逐渐增强,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表达。
4.3 语篇方面
由于中西方人群在思维方面方式有较大差异性,所形成写作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这些差异性。西方人往往会先给出观点,然后依据观点逐渐论述,而中国人往往会先进行事实陈述及论证,然后进行观点总结。所以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很难对作者思想进行把握,这就是语篇方面的跨文化障碍体现。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改变对于语法过于重视的方式,加强语篇分析,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使其形成对语篇进行整理的理念。在合理应用语篇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依据所掌握词汇、语法及相关背景知识对作者写作意图进行理解和分析,使学生注意力能够由单句向整篇转变,对文章核心意义进行更好表达。从而使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对英语文章进行更好理解,对于文章段落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能够更好把握,进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满足阅读教学要求。然后将其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融入写作之中。
5.总结
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难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写结合,加大学生的输入知识,才能进行更好的输出。由于中英文语言文化的差异,因而特别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结合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碍,针对这些问题选择有效途径及方式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更有效培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真正实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丽芬.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8(12):84-87.
[2]文秋芳.英语通用语的教学框架[J].语言科学,2016,15(04):354-355.
[3]虞跃,魏晓红.文化软实力提升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问题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35(01):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