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活动模式建构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康帅坡
[导读] 构建课外阅读活动模式,就是指全方位地开拓学生的课外阅读时空,

        康帅坡
        驻马店经济开发区张楼学校,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构建课外阅读活动模式,就是指全方位地开拓学生的课外阅读时空,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条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操作机制,引导学生喜爱阅读、学会阅读,并读有所得,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模式的建构与运用呢?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
1 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和环境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立、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受环境和氛围影响的,所以我们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理念,创造显性的学习氛围,以氛围去影响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
1.1 渲染读书环境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创造阅读条件,促使人人阅读。在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写上“读书乐,乐读书。”的激励语言激励大家读书。图书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室,一部分由学生自带,组成书源,实现图书 “自给自足”,这样保证人人都有书读,而且学生的课外书籍也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学生作品。创造读书的气氛。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同时,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将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定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
1.2 鼓励广大老师经典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直接取决于教师。因此,我们着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的同时,激励广大教师进行经典阅读。首先应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去阅读学校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做好表率;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对于中外经典教育名著要广泛涉猎。如《学记》、孔子的《论语》、《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等等。
1.3 丰富阅读的形式
        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课外阅读,避免了单一的阅读形式而造成的枯燥乏味;孩子们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享受到了许多快乐,也丰富了很多知识;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也使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
        生生共读。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师生阅读读。我校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课,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一至四年级: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五至六年级:教给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
        亲子阅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竭力向家长推介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名家经典,并写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看法,鼓励家庭建立“亲子小书房”,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每月由家长参与推荐“小书迷”,学校给予评选考核。同时建立“读书小标兵”档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 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上好课外阅读导读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与方向。 上好课外阅读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提高阅读的质量。 上好课外阅读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上好课外阅读辩论课,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观点、不同体验组织辩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
2.1 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2 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4)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2.3 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三、开展活动,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学生每月举行一次读书办手抄报活动,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设计者给予奖励。通过办手抄报活动的开展,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
    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这是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还可以渗透教师对所交流的内容的肯定性评价,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交流 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的体会或感想,也可以介绍图书信息或阅读方法。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即设计若干知识题目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编知识小报比赛、速读赛等。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抓好课外阅读的检查工作。主要检查读书笔记,半月或一月一次,常抓不懈。
4 结论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们的阅读形式,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所助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