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昌勇
庙垭小学
摘要:新课改自2001年实施以来,已然走过了19年风雨。过去的19载,作为一线教师,特别是身处教学硬软件都相对较差的山区农村小学,我们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逐步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山区小学语文课改的方法。
关键字:农村小学 语文课改 “三因教育”
一、因地制宜,开拓适合农村小学的语文课改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获得了极大的促进。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西南山区的农业县,改革的春风并没有带来强劲的改变。
(一)针对农村小学硬件设施不足。我们小学虽然相较以前而言,校园风貌获得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硬件上的根本性改善并非朝夕之功。笔者所在学校目前实现了教室多媒体教学,在其他硬件缺失的情况下,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光影声技术的作用,弥补传统语文教育的不足,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接受。此外,利用农村自然风情进行现场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农作物入手,增加他们的词汇和知识贮备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针对优秀师资力量流失,新生血液补充不及。“人往高处走”这个古谚在今天得到了最直白的诠释,农村小学留不住优秀人才的心和人,农村小学教师也吸引不来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最近几年来,我校新进教师尚不论是否优秀,就连男老师都没有几个就是最大的例证。这个问题是目前的一个社会现象,根本性解决措施在更高的层面,笔者无意多过讨论。笔者所在小学注重新进教师的老带新,在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针对教育环境缺失,没有良好的教育风尚。随着外出打工创收,农村新楼栋栋拔地起,但是家长的思维却还是陈旧不堪,甚至于深受社会上喧嚣一时的“读书无用”影响,对待学生教育的投资不情愿、舍不得。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相信人都是可以沟通的,作为教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互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四)针对教育资源贫瘠,缺少社会资源配套。农村缺乏相应的社会配套教育资源,以笔者所在乡镇为例,作为拥有6万余人口的大镇,居然只有一家小小的书店,而且经营的基本都是小说故事会之类的书籍,教辅读物很少,更不用说文学读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在社会配套资源缺位的情况下只有以学校有限的资源来进行弥补,同时发掘网络等信息化资源,针对学生年龄层次和接受能力收集适合的读物、刊物,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年龄层次打造特色“菜单”。
提到新课程改革,有的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就是改革,有的则认为增加师生互动就是创新。事实上,邓公早已经说得很明白,“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笔者认为,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开展适应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的课程才能够真正实现新课标要求。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理论,笔者将小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及幼儿期、儿童期和少年期。
(一)幼儿时期(1~2年级)
幼儿期的学生刚刚离开幼儿园玩耍的环境进入到相对约束的小学阶段,他们精力往往很旺盛,但是变化很快,可塑性很强。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认”、“写”、“说”为主。
?1.认
新课标要求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看起来很多,其实很容易达成。在幼儿园时期,学生基本都已经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引导他们去学习。利用这个阶段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就其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同时,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多以观察大自然来引导开展,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促进他们对周边一切新鲜的事物的认识,认识更多的东西,知晓名称的同时也就认识了这些名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写
在会认的基础上,新课标要求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会写其中800~1000个。笔者以多年基层教学经验来看,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科技怎么发展,汉字的书写始终是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书写学习上,并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
幼儿期的小学生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我们要让他们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学起,逐步按照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同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勤练不已,最终得到一手终身受用的好字。
此外,写的另外一方面是写作。新课标要求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是写话。笔者发现,在农村这个环境要让幼儿期的小学生笔下言之有物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在经历摸索后,笔者以给爸爸妈妈写短信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先让小学生口述,逐渐自己编写。一个个短信只有寥寥几十个字,却能很好锻炼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凝练能力,对小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是出乎意料的帮助。
3.读
作为蔽塞的西南乡村,读一直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的短板,因为缺少说普通话的环境。这个时候,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就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程中,笔者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同时在课堂上多以名家的朗诵来教学,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同时朗读内容基本都是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阅读。
而且,经常开展“我为大家讲故事”的活动,以小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入手,鼓励他们与人交流,锻炼自信心和语言思考、组织的能力。
(二)儿童时期(3~4年级)?
离开幼儿期,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了基本的认识,基础的知识得到吸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开始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个阶段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锻炼小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幼儿期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引导他们熟练使用字典、词典,提升其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在书写文字方面,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的同时开始使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鼓励小学生经常性的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在朗诵时体验的情感。?
? 此外,这个阶段还要强化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用普通话与人交谈,把握主要内容,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三)少年时期(5~6年级)
少年时期处在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逻辑抽象思维开始拓展,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课标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就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笔者认为,仅凭借课本学习无法满足新课标要求?,识记大量词汇需要更多课外读物和文学经典著作的阅读来积累。在农村小学,图书馆是小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搜集需要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有限的藏书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渴望知识探索。笔者经常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收集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文章在班级分享,扩展他们的阅读面。?
此外,少年时期的小学生独立心智发育迅速,已经趋近青年的阶段,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这阶段也得以很大提高,他们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我们需要引导他们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们以教会他们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入手,过渡到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让学生都享受语文教育之美。
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了保持一致的教学技能,但是话说“一样饭养百样人”,我们的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往往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及认知差异,导致我们同样的教学活动下来,学生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快,很快就能掌握我们教习的新课程,但往往有的学生却终是学不会,用不了。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的问题,不断改革教学,创立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实现个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笔者一方面是加强班级资源的追加,在大众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做个别辅导;另外一方面将教育需求相近的儿童集中授课。
在山区农村,开展好语文教育实属不易,尤其是做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语文教育尤为不易。笔者认为,抓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三因教育”,夯实基础,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识、读、写、说,开动脑瓜子、磨出嘴皮子、练出笔杆子,也就实现了古人所说“四子走天下”,自然契合新课改中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