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巨朋
万荣县解店镇北解实验小学, 山西 运城 044200
摘要:在我们国家,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设施条件落后、教师配备等各种因素,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实验方案》(2000)中也指出:“目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无论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等各方而相对滞后,一些地区农村的艺术教育甚至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若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薄弱状况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村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得到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会落空。”农村教育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事关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合唱团;音乐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
1 农村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现状
1.1 校领导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把着眼点放在了升学率上,轻视或是忽视了音乐教育。学校认为音乐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音乐知识水平的高低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虽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了音乐课,但那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虚设的。大部分学校小六、初三年级的音乐课干脆停了或被其他科目所替代,教学计划根本不能落实。
2 音乐教育设施落后
2.1 教学硬件设施匮乏
由于经济,地域等诸多因素,农村中小学在音乐硬件设施方面严重缺乏。许多中小学都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上音乐课只能在各班教室进行;没有钢琴等音乐教学必备的大宗乐器,只有普通的风琴或电子琴,有些学校连风琴都没有;没有组合音响等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只有一般的录放机。目前,存在这些问题的学校,在现有的音乐教学条件下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这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发展。
2.2 教学配套资料落后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对音乐学科的教育配备几乎为零。教师没有必备的音乐资料,没有音乐教学挂图,没有音乐教学录音带,没有一本教学指导书。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音乐教育更难以展开。
2.3 音乐类参考资料严重缺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今天,学校一定要把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教育要普得到及,那么就不得不说在学校组建合唱队,因为这正是是音乐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
3 怎样组建农村中小学合唱队
3.1 合唱简介
合唱是集语言(歌词)、音乐(旋律)(和声)、演唱(发声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展开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把音乐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单一教学方法,从而忽视了教科书以外的许许多多可以充分利用的音乐教育资源,比如合唱教育。合唱教育是最经济、简便、最为普及的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形式。
3.2 组建农村中小学合唱队的基本条件
3.2.1 学校领导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农村中小学合唱队的组建,光靠教师一个人是难以顺利实现的,因为任何一项教育的展开,都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所以,学校领导要随着新形式音乐教育改革标准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教育的尽快展开。各级领导要有效的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统筹、计划、安排、管理和监督,在教育目标上正确处理好“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让音乐课有一定的教材作为课堂的辅助工具,提高素质教育的认识,调整用人方案,正确、合理的安排音乐教师工作岗位。学校要积极的引进音乐教育工作者,并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的从事音乐教育。
3.2.2 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
假如学校的资金相对比较缺乏,对音乐教学的投资自然较少。在这样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学校环境和现有设备,解决教学的硬件设施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场地。可以在下课后利用教室或者办公室来进行训练。当然。也可以利用学校里任何一个空地,如操场: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世界名曲、民族音乐、通俗音乐等的音乐,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没有钢琴,可以购买价钱较便宜的手风琴或者电子琴。教师也可以自编教材,参考本地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乐器,如笛子、二胡、萧、鼓、锣等;有的学生还会用树叶吹出动人的、优美的旋律。这种做法不仅仅解决了伴奏问题,还可以发扬民族民间音乐。
3.2.3 教师队伍素质要与时俱进
针对农村教师队伍紧缺这一现状,要稳定在职音乐教师,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在职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要积极的引进音乐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工作,改善教师的待遇并支持工作,让教师能施展自身才华并体现自身价值。从这些方面来壮大教师队伍,使农村音乐教育能够跟上教育标准的方针政策。
3.2.4 加大组建合唱队的宣传力度
首先,通过书面宣传合唱队的成立。其次,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介绍参加合唱队的意义和活动,以及学习内容。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对音乐知识并不是很理解,这要宣传者耐心的讲解。同时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他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能考上好的高中,所以部分家长认为开展合唱活动会影响学习,分散精力。这种情况,组织者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让家长和学生懂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音乐活动,不仅不会妨碍正常的学习,相反,参加合唱队可以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演唱技巧、舞台表演等,并且还要参加比赛等活动,把所学的知识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大家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获得全面的文化修养。
3.3 如何组织和管理农村中小学合唱队
3.3.1 挑选队员
一个优秀的合唱队的艺术价值在于一定数量演唱者的声音质量和艺术价值。合唱是声乐的集体表演艺术,要求每位队员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如: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这关系到合唱队以后能否巩固和发展的问题。因此,选拔队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3.3.2 划分声部
根据学生的音域、音色两方面来划分。在比较自然的歌唱发声状态中(不挤压、不喊叫),能自然的唱出“e2”及其以上,并且声音明亮、清澈、柔和、轻盈得同学可以分配到高声部。声音条件好、音域高、有较好的表现力的同学可以培养为领唱:声音较低且声音丰富、浓郁、深沉、浑厚、结实的可以安排低声部。或音乐素质较好,又有较宽的音域的同学也可以加到低声部。另外,在分配声部时,还要考虑到合唱队人员的身高,几个声部要平均分配,为以后的排队形打下基础。教师也可以根据合唱队伍的情况自行分配。
3.3.3 排练的时间安排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音乐兴趣最好的时候,合唱队的训练每周要定时定量,一周最少保持三次固定训练时间,每次不超过90分钟,中间可以适当休息,训练时间最好放在每天的下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且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所以合唱队的训练次数要适当的减少一点,每周训练一至二次较好。时间的安排最好利用课余时间,但一定要在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最佳时段下午两节课后或下午6点到7点。
3.3.4 合唱队的规章制度
在演出和训练中,不仅要制作相关的制度,而且要晓之以理,让每个队员都明白纪律是合唱队的生命,是合唱队发展和巩固的条件,它还直接的关系到合唱队的训练进度、排练的效果,还有演出的成败。相关制度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以学校的校纪校规为依据制定相关制度;尊重集体、协同合作,以礼待人等方面:排练前、排练时、排练后的纪律;遵守合唱队各项规章制度;选合唱队的队干部,如队长、声部长;爱护合唱队的设施:评比方面等进行制定规章制度:指导教师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
3.3.5 建立合唱队的资料档案
主要包括记录合唱队的重大演出、比赛的照片和录像资料,激励新队员努力学习。合唱队员的个人档案,如所在班级、所在声部、音乐特长,优秀队员在合唱队和班级中所任职务等;建立合唱队的曲目档案,为以后合唱队积累经验,更完善的组织合唱队。
4 合唱队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4.1 学生的个人兴趣
合唱是课外音乐活动之一,其意义是发展和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愿加入合唱队。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合唱队的民主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平时的训练和排练当中。这能有效的减少学生在排练时无故缺席的情况。提高合唱队的学习进度,保证合唱队的发展质量。
4.2 学生的自身条件
A、音准要好。
B、声音要自然。在合唱中不一定要很亮、有穿透力、有特色的声音,自然的声音就很好,这样便能用练声的方法来弥补声音的不足,合唱队员的声音也容易塑造。
C、要有节奏感。在合唱中,节拍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节拍错了,合唱队就会唱得乱七八糟。若能唱切分音,那么他对于节拍就有一些认识和了解。他的乐感也相对较好。
D、会唱本地民族歌曲或原生态歌曲的同学。这类同学我们可以列为特殊人才优先录用。通过对这类学生进行组织和训练,可以培养有特色的原生态合唱组合。
E、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任务,在符合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最好不选小学五、六年级,初三年级的学生。这样可以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为合唱队的延续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5 结论
一个合唱队的形成要求组织人员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并对合唱队进行训练,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声音、音准、节拍的训练、分声部的训练和歌曲细节处理训练等。当然。在训练时,还应考虑合唱队的曲目选曲、演出和比赛、延续性、队员演唱水平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来完善合唱队的组织。组建一个比较好的农村合唱队是非常困难的,它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实践,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