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召小学 01003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课程之一,对于学生法制观念的提升和道德感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本文中,笔者详细阐述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为深化核心素养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当前的小学教学以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小学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必备能力和良好品格。在新时期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要求,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提升自我专业水平,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在教学过程当中。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就是指个人的修养,泛指其具备的能力和道德品质;从微观的角度看,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对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责任担当等方面有着具体的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促进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端正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持续不断的社会变化过程中,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有机结合,让同学们在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深化自身的道德规范意识和法律规范观念。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师资水平,树立教师榜样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比较低,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对事物进行错误的判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由于小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学校当中,很容易受身边同学、教师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端正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法制观念,以自身为榜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此外,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教师持续不断的进行自我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网络学习软件、网络论坛等方式向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完善和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
在线上,教师可在手机上用学习通APP来观摩其他教师上传的网络课程,学习其他教师对于课堂结构的规划、课堂教学内容的填充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百度贴吧来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在网络平台上提出自己在授课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疑问,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完善自身的教学问题。在线下,教师可以积极参与校内开展的教学研讨会,在课余时间去其他班级听课,吸取校内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完善自身教学课堂的不足。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的进行朗读和讲解,毫无激情,导致同学们在课堂上出现走神、瞌睡的不良现象[2]。为了集中同学们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案例,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精准捕捉同学们的兴趣点,使其主动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当中。
比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敦促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生活习惯,教师就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问题教学情境。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有帮助妈妈布置碗筷么?”在问题情境下,有的同学说“有”,有的同学说“没有”。教师再提出问题:“那同学们知道妈妈是怎么做饭的嘛?”在提出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逐渐开展劳动教育,深化同学们的劳动意识。
(三)小组合作教学,促进身心发展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通过课堂提问、同学提问的形式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使其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和探究。借鉴先进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效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起班内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促进班内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一课中,为了养成同学们“守诚信”的良好品格,教师对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讲解之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活动期间,教师提出问题:“失信于人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什么伤害?”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纷纷得出结论:“失信于人会让我的信誉受损,时间长了别人就都不相信我了。”“失信于人会让别人失望,别人会觉得我是个不讲信用的孩子。”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同学们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更能够深化学生心中的道德观念,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信息技术凭借其广阔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小学教学当中[3]。在此教学背景下,教师也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法律科普视频、法制主题的动画片等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学的重点内容以色彩艳丽的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辅以文字拼音概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比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美好生活哪里来》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互联网播放“舌尖上的浪费”新闻,培养同学们避免食物浪费的良好意识;播放《谁戴这朵花》这一影视作品,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养成其勤劳、节俭的良好品德。
(五)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知识理论的讲解,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书面成绩都不错,但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纸上谈兵”。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进一步满足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开展班级主题辩论赛、校园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能力,深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比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做聪明的消费者》一课中,教师在课前布置实践作业,让同学们走进各大商场、超市,记录下当前热销商品的价格,并咨询价格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学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汇总,教师开展“模拟商场”教学活动,赋予不同学生不同角色,比如缺斤少两的商贩、卖假货的商贩、被骗钱的消费者、警察等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模拟现实中的情境,观察学生在面对不良商贩兜售假冒伪劣产品时所产生的反应,在模拟情境结束之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将消协网、消费者投诉热线等内容告知学生,深化小学生的维权意识。
结束语:开展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对小学生的身心发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养成其良好的道德观念与综合素养,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符合当今时代核心素养对小学法制教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苏世平.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学周刊,2021(02):79-80.
[2]马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品位经典,2020(11):120-121.
[3]武道保.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公关世界,2020(2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