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晓国
河南省涧西区英语学校 471003
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给予了我国各行业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成绩,评价学生指标多以成绩论,较为单一化,而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沦为学习的机器,这样的现状实际上是不利于小学生成长成才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必修课,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力求做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联系,争取培养出综合素质较硬的人才,为传统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并提供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引言
教育事业是我国基础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对于发展极为重视,经过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组织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探究,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不能过多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必须要将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以确保实践探究活动达到最佳实效。
1动态导学中激活静态思维
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的特殊性给导学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学习活动伊始,学生的思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要想顺利完成教学引导,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唤醒他们的思维。动态化的导学自然成了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艺术表演、趣味游戏、实验展示的形式,创设趣味化情境,让学生在信息感知中,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探究欲望。在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纸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一改往日教学导入形式,而借助视频资料,讲述纸的生产过程。视频资料从生产车间着手,将纸张的原料、制作过程生动展现出来,丰富了学生生活体验,激发了学习探究欲望。学生虽然天天用纸,但是对于纸张的制作过程是不清楚的,因此教师从纸张制作过程出发,展开引导。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内容,对视频信息的关注度是极高的。在静静地观看中,学生受到很好的感染,思维逐渐从静止状态转变为动态化,课堂学习渐入佳境。课堂导学时,教师切准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实际,以媒体技术为载体,将学习探究活动引向深处。动态导学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从契合性方面展开思考,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进行视频播放,引入情景。静态的观看过程也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在感官刺激下,学生整合各方面信息,获得的感悟和体验是深刻的,为下一步学习环节的展开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指导切点筛选,调动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比较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如能筛选合适切点,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触发学生的行动力,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与实践活动的相适度,为实践活动提供更多动力支持。例如,教学《科学施肥》时,教师先带领部分学生实地了解农民伯伯给农田施肥的方法,了解化肥和有机肥的配比使用,并制作成小视频。课堂上,教师播放了同学们实地了解农民对农作物进行施肥的视频片段。教师提问有没有学生实际见过施肥,有学生回答在乡下的老家见过施肥,还有自己亲身尝试过施肥的。
教师让亲自尝试过的学生来讲述经历,其他学生非常好奇,不断地向他提出问题:肥料是什么做的,要在什么时间施肥,不配比直接施肥是否可行等。学生对其了解也不深,教师组织学生自己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或者可以直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通过手抄报、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来呈现。教师让学生分组探讨,总结科学施肥的要点,明确滥施肥的严重危害。学生认真探讨,将各个小组成员的资料进行整合。教师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施肥素材,如能找到素材就能得到奖励。有学生用手机录制了在路边看见的大型施肥机,向大家展示。还有学生带来了家里的花卉,和花用的肥料,并演示了如何给花卉施肥,其他学生观看演示。教师在指导调查时,选择了贴近生活的切点,引导学生进行回忆,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并让学生收集实际生活中的素材,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
3科学选用德育综合活动主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突出德育教育、劳动教育,选择一个科学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主题必须要符合教育教学需求,以及时代特征,既能够体现国家政策,又要凸显德育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目的,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从而达到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比如,随着全球资源的匮乏以及环境问题的日渐严峻,那么,为了能够培养小学生节约资源的品德,帮助小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将“能源节约”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同时,以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播放严重缺水地区人民生活的艰难;电能不足,工厂无法正常生产,造成日常用品短缺,定时供电导致人类生活非常不便。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小学生感受到能源短缺的严重后果,从而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为接下来的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4综合管理和监督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由中小学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自主开发,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地域性特色。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学校必须建立专门的综合实践课程管理与开发部门,合理化管理机制与程序,并安排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管理意识的管理人员来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并设置恰当的薪酬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此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开足开齐,可以实行弹性课时,或进行有效整合,充分保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其内容不仅可以涵盖其自身的基本内容,还可以与其他科目的社会实践部分进行综合,并整合为具有综合实践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因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符合当下教育趋势,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与成长特点。
参考文献
[1]冯新瑞,郝志军.主题选择的依据与原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活动主题解读[J].人民教育,2018,781(Z1):53-57.
[2]浦生宇.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讨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8(35):106.
[3]王晓娜.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探索[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