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等一等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秦红
[导读] 很多时候,老师总是想当然的觉得某个问题学生不知道,必须自己讲。

        秦红
        金昌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摘  要】很多时候,老师总是想当然的觉得某个问题学生不知道,必须自己讲。讲的过程中又不顾学生的认知基础,仅根据成人的思维,根据自己千百次的历练形成的定势思维去讲,岂不知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并不对称;岂不知学生还没有缓过劲,你的第二个、第三个问题都已经讲了,学生可能还在第一个问题上思索着……如此,时间长了,感觉索然无味,索性就不知老师所云了。笔者以为,“等一等”应该是老师一种可贵的精神,是成全学生的一种品质,是变“教”为“学”、以学定教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等一等,预设,跟进
        听严婷婷老师课的时候,有幸听到一句“老师请等一等”,令我有颇多思索。
        严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在思考、推理,老师看学生当时没有回答的行为,就准备开讲了,此时学生说出了“老师请等一等”,他们是想自己完成,是想自己讲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听,果然,一会儿学生有了自己奇妙的想法,通过讲解赢得了掌声,获得了自信。
        一、“等一等”的预设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请“等一等”
        提出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在许多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人说,“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问题”,学生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提出问题”。因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中看自己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尤其是能够发现和提出多少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培育创新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
        2.讲解时请“等一等”
        在许多时候,老师应该走下讲台,真切地了解学生究竟想听老师讲什么,了解哪些问题学生想自己讲一讲。如果是学生能够自己讲的内容,我们不妨把这个机会勇敢地奉献给学生,从学生的讲中我们细细品味他们对知识理解是否到位,让我们做个好导演,培养学生做一个好演员。
        3.演示和板演时请“等一等”
        演示实验和板演例题我们不是做给一个个考官在看,台下是学生,充满好奇心理和渴求知识的学生他们在感知和理解,我们不妨等一等,看他们是不是能够演示,能够板演,而且一步步能否把这么做的原因和目的都能够表达清楚,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体系。


        4.批评学生时请“等一等”
        人们说“存在即合理”,作为学生,是人,是有待成熟的人,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不妨请“等一等”,听听他们当时的想法,听听他们现在的认识,不要急于下结论,甚至于不要急于教给他们改正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有机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改正的途径与办法。
        二、“等一等”的跟进
        我们说请老师“等一等”,这不是老师被动地等待,不是老师一味地等下去。而是主动地设计,“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应该是“等一等”最好的诠释,因而要巧设“等一等”的舞台,跟进“等一等”的服务。
        1.破除“包办”
        课改先进校——杜郎口中学有“包办是老师最大的悲哀”一说,说的非常有道理。学习这件事,老师是不能包办的。包办就如同喂他人吃饭,这种吃法没有多少趣味,所以对学习的包办,就会使学生失去许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因而也就失去了好学的精神和应有的情趣。
        2.研究学生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学生的意义要远胜于研究教材。一个班中哪些学生对这个目标的达成采取怎样的方法是最恰当的,他们希望老师怎样做,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全班同学集中大家的智慧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3.相信学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不必自以为是,老师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要相信你的学生。你的责任是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力量发动起来,把他们对课堂的热爱焕发出来,你只是很好地组织,有效地促进,适度地点拨,有效地提升。
        4. 掌控时间
        “等一等”我们不能一味等下去,等待某个学生,而造成对其他学生的耽误。我们要恰如其分地掌控时间。“等一等”的过程,老师要有观察、有比较、有鉴别,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操作,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倾听他人的评说,去积极建构,去丰富人生,去完善人格。
        5.注意“避险”
        老师在“等一等”过程中发现如果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无关或联系不十分紧密的问题,老师应该“避险”。给学生说明此问题留课后讨论或单独解决,此时把主要精力用到及时引导学生提出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相一致的问题上,并组织进行讨论、展示。
        总之,要设计让学生“好学”的教育教学情景。请等一等学生,让学生的认知与你的教育有机衔接;请等一等学生,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有效迸发;请等一等学生,让学生能力的发展有载体和平台;请等一等学生,让教师走进学生心中,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心灵成长。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融合的要素分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4期.崔英海.
[2]心理学知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2018年1期.林厚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