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石望太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及见证了各民族的发展和历史,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活态文化遗产。

        石望太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文化馆 74102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及见证了各民族的发展和历史,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活态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有益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推动素质教育;更有益于拓展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路径能够依据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最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探索与实践
        
        
        前言:地域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指的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基于自然环境,在长时间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地域文化稳定性较高,但也在持续变化、发展。要寻找地域性特色,以此为依据区别其他地区,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实现百花盛开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关键的突破点。因此在此种氛围下,我们亟需运用现代教育方式,积极传承、保护彰显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现传承、发展与创新。最好的途径是走进校园。学校需要开展多项活动向学生们介绍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课程中积极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参加传承、保护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学习中,做到真正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1校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1.1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面对全球化,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性引发了多元文化与单一文化、文化霸权与文化自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文化传播的多样性使处于价值成长和确立关键时期的学生陷入困惑。由于对自身文化缺乏学习和了解,学生可能会丧失民族感情,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应有的爱国热情,缺乏对自己文化的宣传和保护,而不自觉地陷入文化盲从、文化自信以及文化曲解的深渊。党的19大报告中强调:持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和主导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传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及中国价值进行更好地构筑,为人民奠定精神基础。作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学校,积极实施传统文化宣传、传承是落实国家文化战略,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构筑中国精神本质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信仰。
        1.2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
        学校是培养创新、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场所,是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主要平台。首先,学校汇集了诸多实践型、理论型以及管理型人才,学生乐于接受新信息,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这些促使其具备了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传播创新的可能。其次,在国家特别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的指导下,拓展受众群众,扩大传承基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发展与传承的需要。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下,塑造学生觉知善恶的道德能力、良好的是非辨别能力以及高尚的审美能力,事实上就是要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坚定信念,寻找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民族智慧、价值追求以及历史底蕴,是校园文化发展、学生坚定信仰的“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同需要。
        2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2.1科学地实施采风调查研究以及现场观摩
        可以采用寒暑假或周末组织学生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采风调查研究,通过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之交谈,对项目进行观摩同时动手模仿,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手工技艺、历史文化等耳濡目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促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进行了全面了解,同时又向学生传播了地方文化。


        举个简单例子,时间2019年5月-6月之间,地点牡丹江北山广场,对“传承丹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进行了创办,笔者对本校学生进行积极组织,前去调研、观摩,与此同时以“照片+文字”的形式进行整理和传播调研结果。“传承丹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活动的创办,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2.2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媒体为发力点
        当前形势下,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手机、Internet等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交际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消费习惯。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为进一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思路。第一,可以利用快手、抖音、微信等沟通软件向学生推介与其课程相关的影响资料、非遗图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校延伸,例如推荐《中国文房四宝》、《了不起的匠人》等;第二,采用喜马拉雅、蓝墨云班等平台,采用视频、音频等形式上传学生“非物质文化遗”社会实践成果。尤其是民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项目内容丰富,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可以选择适当的神话传说故事通过喜马拉雅平台进行播放,提高学生的自信力。
        2.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对课堂这个平台如何利用,才能高效完成人才培养、教书育人工作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现阶段,受全球化、信息化的干扰,高校课堂教学也应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创新力。首先,可以依据学科特征,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选修课程进行开设,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黑龙江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依据学科特征可以对满族东海莽式舞、满族珍珠球等课程进行开设;其次,可以依据课程特征,在课程内容中融入非物质文化元素,比如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中有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大家熟知的孟姜女传说、西湖传说等,这些能够作为课前5分钟练讲素材或语文课程的写作素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2.4为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可对相关主题活动进行开展,以此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举个简单例子,可以聘请民俗专家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学校进行表演和讲座,调动了师生的极大热情。除此之外,可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压缩了流传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降低了现有的传承人整体文化水平,群体老龄化严重。所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而校园,特别是高校校园,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条件,拥有人力资源等条件,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田青,黄俭.把握坚持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兼谈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J].人民音乐,2016(12):36-39.
        [2]常超.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社区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6(20):146-148.
        [3]李小莉.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07):20-22.
        [4]杨玲,岳圣东.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机制的建立[J].四川戏剧,2020(02):175-178.
        [5]王玲.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2):42-43.
        [6]吕书额.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11):137-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