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先达教育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郭广环
[导读] 学校和家庭都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考量当地实际和人文特征,通过切实可行的举措,

        郭广环
        大埔县虎山中学,广东大埔,514299

        摘要:学校和家庭都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考量当地实际和人文特征,通过切实可行的举措,落到实处,以更有效的课程和活动,以及家校的紧密沟通协作,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调整的意识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提升身心健康的品质,构建健康的家庭、构建和谐的校园,使莘莘学子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危机干预;运用策略
        
        从近几年的心理健康普查来看,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在产业变革浪潮中,有不少乡村家庭的就业、经济收入都受到不小冲击,父母不得不减少陪伴孩子时间去外地应对紧迫的生活。这种生活焦虑,也可能让青少年因家庭教育的粗枝大叶甚至无暇顾及,衍生更多的学习问题或者成长障碍,如沉迷网络,放任颓废等。中高考改革,进一步拉升了学生学识素养和身心素质的要求。非唯学科成绩论的新一轮评价体系和多元智能发展的价值导向,逐渐区分出中心城市与边区山城及城乡孩子的发展差异。
        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显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症状,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等等。其除了当事人本身所受的生活遭际外,跟家庭境况、家庭关系有密切关联。这也反映了山区的部分家长和学校师生,对社会变革和发展要求,依然存在预估和应对能力不足以及行动滞后等等问题。
        这说明和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监护人以及学生自身,要不断掌握身心调适的相应知识和能力。依据蔡元培美育和陶行知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和“社会即学校”等等先达观点,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本地山区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强化有效举措,务实推行心育工作常态化,全面提升身心健康品质。
         一、必须强化责任机制,构建心育网络,加强培训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心育责任,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形成 “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开展个别辅导、团体辅导、朋辈互助、网络辅导、书信辅导等多种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树立其信仰,增强其信念,使之健康成长。教师须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技巧,以助人自助,让“教学做合一”而相辅相成,让教育更有智慧。
         二、必须精化学科渗透,构建课程体系,系统推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求真,就是要融入真感情,求得真知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要将心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更多维地认识和欣赏学生,把对学生的关爱融入课堂,帮助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内驱力。
        尤其是在应考科目的学习、复习、备考的心理调适方面,再下功夫。例如,多问学习疑惑、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心理的调适具体化,从细节处,做精准化处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心理素养。
        心理科组也当加强团体辅导课或讲座,结合各个阶段和班级情况加以引导,有的放矢。例如:新生适应、学科兴趣、职业生涯的探索和规划;潜能挖掘和人际关系维护;复习备考压力疏导、良好心态调整等等。
         三、必须优化体艺活动,开设丰富课程,激发活力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生活力。
        现在国家日益重视学生的身心素养,性情培育。有氧运动、强健体魄对心理素养的培育和调节起基础作用,文学、音乐、美术等美育在人格、性情等方面起到重要的陶冶功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能磨炼人性,是“心灵的体操”。蔡元培强调“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傅斯年说,“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兼备尤不可觏”。?
        野蛮其体魄,科学其精神,陶冶其情操,当如三驾马车并驱而行。
        例如:坚持大课间活动,跑操或者体操演练,让广大学子能及时调整学业的紧张状态,达到身心放松,鼓舞劲头的目的。

组织学生开展近十公里的徒步拉练,不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放飞心情,还通过身体力行的磨炼,锻炼了意志力,强化了内心动力。又如: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周末大舞台”比赛;在寒暑假,学校组织开展“乡土文化细探寻,活化‘非遗’要继承”、“综合劳技课”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能有效展示学生的体艺天分和能力,让更多人有锻炼自身综合素养的途径,也有利于拓宽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学会团结协作,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开设富有本地特色、传承“非遗”文化的校本课程、丰富的文体活动等方式,融通课内外,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在心育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进一步激发心育活力,在学做真人、探寻真知的实践中,互助成长。
         四、必须深化家校合作,携手滋养心灵,关注成长
        在粤东贫困山区,不少学生是留守的、隔代教育的,家境困难的、缺乏父母监管的,存在的心理忧虑和烦恼也比较多。必须全面分析影响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因素,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其他网络平台,在全校师生、家长之间进行心育交流与宣传。
        有些留守学生的家长还存在“完全信任亲人,或完全相信老师”的托管心理,这种依赖和麻痹大意的想法是有弊无利的。学生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会遇到成长中的各种问题。问题学生跟家长忽视身心健康是不无关系的,也是要积极预防的。
        必须加强家校协作,深度交流,细化教养。例如,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广大家长当积极来参加;对于学校组织的家访,应当积极来配合。如果每个老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境和状态,每个家长或监护人不单单问成绩,去除简单粗暴的质问,探求和平解决冲突方法 ,更多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身心状态,“相信所有人都拥有爱的能力”,那么,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更大的保障的。因此,心育有效的措施,就是充分沟通,预防为先、呵护为主。
         五、必须细化危机干预,及早发现介入,积极康复
        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神秘的问题,既不必故弄玄虚,也不必讳疾忌医。如果孩子有异常迹象,务必引起重视。教育无小事,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更不可冷漠无视,掉以轻心。警觉些,细心些,暖心些,或许正是您的随口一问,或者简短的几句话,甚至是善意的一笑,及时化解了某一同学的消极的情绪,及时关注到了孩子们思想动态,及时消解了当事人的困顿已久的苦恼,及早发现了隐藏多日的异常。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良医非好诊于疑难杂症者,而早治于腠理。心理问题,如同身体的亚健康一样,在人群中并非特例,即使患上较严重的问题,也不必过于恐慌。只是务必要及时沟通,早诊断,早治疗,该专科问诊则早问诊,该药物介入治疗就早药物辅助。现在心理健康咨询和诊治机构日趋完善,只要及早发现,“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每个患有心理症状的孩子都能被温情以待,提升其被肯定和幸福的体验,相信康复得会更有成效。因此,家校当树立心理危机干预意识,通力合作,积极应对,暖心辅助成长中的孩子,力求做到可防、可控、可治。
        多措并举细呵护,健康身心助成长。陶行知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今后,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用更多的爱心,用更充裕的悦心,也用更强的信心,来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培育和调适健康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品质素养;并始终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敬重生命的价值,使莘莘学子阳光自信、坚毅达观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2]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马歇尔]·卢森堡 Marshall B.Rosenberg.非暴力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9
[5][美]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Gerrig),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Zimbardo)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6]蔡元培.美育与人生——蔡元培美学文选(精)[M].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