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玲
山东省临沂第五实验小学 276017
临沂第五实验小学座落于琅琊古郡、书圣故里,现有82个教学班,3900余名学生。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五小,我们从儿童出发,把学校赋予儿童的属性,称它为“慧心学院”,于是,一场关乎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的课程命题就此展开了探讨与实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明晰“自己”的价值定位,不断地明确“儿童”的培养目标,不断地明了“课程”的实施路径,开始了“慧心课程”的全面建构,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一、追溯慧心课程之“源”:一种赋予哲学思维的教育唤醒
教育哲学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关键要素,在梳理“慧心课程”的过程中,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尝试带着哲学的思辨审视课程的建构。不断追问自己:为何叫“慧心课程”?“慧心课程”是什么?“慧心课程”怎么做?
1.源于儿童的立场定位
慧心课程之旅,起步于对校情、学情的广泛调研和诊断分析,从学生、教师、专家和社会汇集而来的意见中,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教育的立场界定,即:教育是“为了谁”“依靠谁”“从哪出发的”。毫无疑问,儿童应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教育就是儿童的教育,课程就是儿童的课程,学习就是儿童的学习。因此,临沂第五实验小学的“慧心课程”,是站在儿童立场,助力学生发展的课程。
2.源于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临沂五小前身是一所只有几个教学班的普通村级小学——八块石小学,因为一个八块石头的美丽传说,村名因此而来。基于对“石头”精神的解读——坚实、厚重、本真、执着,学校确立了“给孩子最坚实的起步”的办学宗旨和“诚实·博学”的育人目标定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回归教育的原点,思考着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赋予“石文化”新内涵——“健体、启慧、润心、尚真”,以“慧心”两字为考量,提出了“慧心教育”的办学主张,以“秀外慧中·身心两健”为育人目标,成就学生、教师、学校“慧心成长”的价值追求。
3.源于需求和资源的评估分析
学校从现实出发,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师生需求、课程资源、硬件设施等维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分析。鉴于此,遵循“学习提高——自主分析——专家指导——初步建构”的流程,几易其稿、反复论证,最终编制了近万字的《临沂第五实验小学慧心课程规划方案》,为慧心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二、创生慧心课程之“体”:一种基于儿童立场的体系架构
基于慧心特色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我们试图破译课程密码,架构慧心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的确立
六年给孩子怎样的坚实起步?我们把“成人”作为教育命题的核心导向,从生命个体的“人”,到同伴关系的两人,甚至是共同生活的一群人,在人数的变化中,形成了“我”到“我们”的立场:一人为“人”,做一名“自成者”,诠释生命个体的精彩唯一;两人为“从”,做一名“为他者”,呈现相互促进的尚美向善;多人为“众”,做一名“合众者”,展示群体生活的合作担当。“慧心课程”的本质就在于发现“人”(自己),帮助“人”(他人),成就“人”(既是自己,也是他人)。因此,我们从健康、智慧、本真三个维度提出慧心课程总目标:“健康自信”(基于生命本能,自信生活的态度)、“乐学善思”(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支柱能力,自主生活的方法技能)、“本真尚美、合作担当”(养成一生享有的高雅志趣,自在生活的价值观)。
2.课程结构的架构
以学校原有课程为基础,通过列举、归类、整合、创生等途径,构建了“奠基课程”和“发展课程”双线并行的慧心课程体系,从课程五大领域分别成立了体育学院、文学学院、科学学院、艺术学院、社会学院五大“慧心学院”,每个学院下设置相应的课程项目。
(1)拓展和创生。课程结构确定后,我们历经课程梳理、资源统整、开发优化等环节,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尝试拓展与创生下的新型课程结构模式。如语文学科,探索出国家基础课程+“单元主题、经典诵读、每日三读”拓展课程+“慧心读书节”等活动体验课程+“朗读者、临沂方言、快乐作文”等兴趣课程的全领域课程结构,既夯实学科基础,又满足需求、提升素养。
(2)本位与特色。依据对课程的梳理,列出优势课程,促进了特色课程品质化发展。如学校结合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开发了绳彩飞扬、阳光体操、快乐足球、国球乒乓等“慧动课程”;结合本地“羲之文化”“陶塑文化”开发了陶笛、陶泥、琅琊书法等“慧艺课程”;结合沂蒙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开发了“红五营课程”和“游学课程”。
三、推进慧心课程之“行”:一种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
1.精心编制课程纲要
在慧心课程规划方案的统领下,《课程纲要》直接影响课程开发质量,也是慧心课程建设中一大难点。为此,学校在区教科室的引领下,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教师编制的课程纲要在专家指导下经过反复修改定稿后,再经课程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
2.文化引领重塑课堂
慧心课程最终要以课堂为载体来体现,从某种角度来讲,有什么样的课堂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就会有怎样的成长。我们借鉴生本教育理念,为课堂嵌入“自主启智”的内核,着力打造具有主动、互动、生动特质的“灵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 “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达到“生本塑造灵动”的课堂诉求,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四、规范慧心课程之“制”: 一种关乎课程效果的持续保障
1.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学校追求“慧心理校”的管理品质,课程领导不是监督专制,而是教师课程开发路上的引领者、服务者、问情者。学校建立了“校长引领——行政包靠——院长负责——教师实践”的“晴雨管理线”,重点关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难题并商讨解决办法,及时了解需求,发现亮点做法等。
2.探索多元评价体系
本着以学生步步发展、教师互助提升、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理念,我们开展了“慧心成长链”评价体系建设:一是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主要包括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和以结果为中心的课程效果评价,三者互容互补;二是对教师发展的评价,实行潜力教师、活力教师、实力教师、魅力教师四层面的慧心教师评定体系,形成“竞合相容、和而不同”的教师团队文化;三是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建立“美丽争章”过程评价和“10+N”综合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全程评价。学校还努力搭建多彩展示平台,慧心文化节、校园吉尼斯、慧心大舞台等成果展示让课程评价更生动,推动慧心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透视慧心课程之“效”:一份实践探索后的反思
从“顶层设计”到“系统架构”,从“项目推进”到“落地生根”,从“实践反馈”到“理论指导”,一路走来,我们“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欣喜的看到课程带来的悄然变化:每年都有近百名孩子走向全国参加数项大赛,数十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教学展示及竞赛。学校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七巧科技校本课程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人民教育》《中国德育》《山东体艺卫教育》等媒体多次报道。
回顾走过的路,更多的是反思:我们的课程还刚刚起步,理想的课程离现实还有距离,我们的探索会一直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