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继成
海南省儋州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第一中学 571700
摘 要:新冠疫情的发生推动了授课形式的巨大变化,进而也会加速教育的变革,虽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可也为教师敲响了警钟——线上教学也许就是未来教育的主体形式。而这一变化,对授课内容、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高要,并对家长甚至国家有了新的考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变化?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关键词:课堂;线上;教育;思考
正 文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教育的冲击同样严重。许多教师变身“网红”,学生也从课堂上的群像学习者之一,变成了拥有“独立学习空间”的“看客”、“听众”、“研究者”,广大师生从好奇、不适应,到因发现其“妙处”而沉醉其中或更加不适应。而随着疫情的变化,师生逐渐从线上教学回归到线下的“原始”课堂上来。大家在深感解脱的同时,也有些人因为适应了新的教学体验,或者发现了新的教学机缘而“恋恋不舍”,这其间,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应对授课形式变化的思考
在本次“线上教学”来袭之前,有关“线上”的教学思想与操作实践便已经在许多地方开始发芽,如基于互联网的“翻转”思想,以及在“翻转”理论下的慕课模式,已经为此次“线上教学”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再加上 “空中课堂”“作业帮”“视频会议”“在线教育教学”“移动云视讯”“腾讯会议室” “网易云课堂”“钉钉直播”、等各种线上教学平台的运行,相当一部分师生对“线上教学”已经并不陌生。此次被迫进行的“线上教学”,只是加速了这一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但是,虽经两个月的实践体验,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并不接受,甚至不屑于去了解。而我们是否可以真的因为可以回归到传统课堂教学了,就可以完全拒绝“线上教学”了呢?我们不能肯定将来“线上教学”一定会取代“线下教学”,但可以肯定的是,纯粹的线下教学不会一直存在下去。因为实践已经证明,“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虽有不足,但其优势也是不可以否定的。未来的教学,也许会演变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甚至是单纯的进行线上教学也不是没有可能。而面对这种已经在发生、未来也将会继续发生的授课形式的变化,身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自身要进行怎样的“变化”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的出现,甚至成为推动这种变化的成员之一。
二、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全新的教学形式下,师生之间从现实空间中的面对面,变成了虚拟空间的视听互通。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传授技巧是否可以依旧保持“本色”,还是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笔者认为,其实线上也好,线下也罢,基本形式都依然是授受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的许多手段,在线上也同样可以使用。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是,“线上教学”的方式下,学生手中掌握的“资源”比在传统课堂上要丰富得多。
因为学生是在“独立”的线上空间,可以随时利用网络对相关知识进行各种查阅、借鉴、吸取,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有更多的参考,这样,一些教师的知识体系,在学生面前可能显得不是很有吸引力,甚至一些不太规范的理论观点,都有可能被学生“人肉”出问题来,反遭质疑,教师面对的,将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而出现的尴尬!这样,线上教学将倒逼教师进行自身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命制试题时,绝大多数教师是稍加修改、甚至是照搬网上的现成资源,然后组合成试题发给学生,而这样的试题,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利用网络找到现成的答案,进而使考试应有的价值大打折扣。如此,教师务必要提升专业素养,以应对形式的变化。再者,从已经进行过的两个月的线上教学来看,一些学生离开自己的“亲”老师,而改投到更优秀的教师的线上课堂上进行学习,那些“亲”老师们尴尬至极!于是,新的形式下,部分上课死板、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是靠“混日子”为生的教师,“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所以,新的形势在倒逼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思考
在线上教学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因为有更多的空间而自立自强,取得比在线下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提升,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缺少监控,加之自控力的不足,而游离在学习的边缘,学习成绩大幅下滑。这样,教师如何在保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让这些“游离生”得以融入到学习群体中,保持正常的学习状态?疫情之下,集体线上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家长还能很好的配合教师进行孩子教育,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复工”之后,大多数家长或者因为“麻木”而投入精力变少,或者因生活所迫而无力协助管理。至于学校对学生的各种通知、要求等等,学生“认真理会”的就更少了。这样,教师如何能在虚拟的空间中吸引所有学生(哪怕是绝大多数)的注意力?这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这是建立在完全线上教育的前提下的思考,但是,既然有可能是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那就不可能不去考虑。
四、对学习条件的思考
线上教学必须依靠信息网络,依靠设备,依靠技术。我国现今的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就网络质量而言,大多数地区的网络质量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线上教学,经常有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因被“卡出去”,而只能重新进入,结果或者是教师打断思路重新讲解,或者是学生直接错过部分知识的讲解。甚至有时直接系统崩溃,连课都无法正常进行。就技术而言,目前还很难实现教师与所有学生都能够面对面。当然,软件技术只是较小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网络质量问题。就设备层面而言,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供应充足,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考虑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的,一些学生家里的手机因质量问题而无法流畅上课,还有些家庭连智能手机都没有,更不用提许多学生家里根本没有电脑、平板等设备,又如何进行线上教学?而这一点,又涉及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与政策问题,也是很不易攻克的难关。
五、对家长教育意识的思考
“将孩子送到学校了,学校就应该负责孩子的一切!”这种思想,体现在一些家长身上,虽然持有这种思想的人数量不多,但是,这种思想却在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加之平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之中,是与老师们生活在一起,家长的教育责任要相对小很多,可当孩子整天“闲”在家里,教育的责任几乎完全回归到家长自己的身上时,面对“神兽”们的种种不符“规矩”、不合家长心意的行为,许多家长都郁闷了、烦躁了、不知所措了。而这种状态正体现了众多家长教育意识的不足与教育手段的贫乏。加之大部分家长也要工作,更是少有精力照顾孩子。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矛盾体。如何破冰?教师和学校除了常规的对学生教育、与家长沟通,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家长对学生的指导力,让学生居家时的线上“假学习”变成“真学习”。
总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何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保住“福”的同时,还能转“祸”为“福”?此次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有诸多问题,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有没有可能解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不断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实践中揣摩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式,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