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关俊英
[导读]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衔接,不再单纯是教师与学生的问题,还会受到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关俊英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蔚汾中心校千城学校  033600
        摘要: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衔接,不再单纯是教师与学生的问题,还会受到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完成衔接,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很多一线教师都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引言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进行阅读课程的衔接是从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出发,使中小学语文教学能够顺利过渡。而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制定过于随意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过分重视本阶段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并没有全面掌握和了解初一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初一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关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这会在        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无法适应现阶段的语文学习。部分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只是人为的把教学目标分裂开,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
1.2教学方式缺乏合理性
        在具体教学中需要不断重复教学内容,重点强调语文课文朗读。而初中语文教学则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灵活运用语文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初一的学生比较习惯小学语文教师        的教学方法,如果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使用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不能有效衔接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那么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会出现质疑,也不会在短时间内适应合作教学方法和探究教学方法等。
        2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优化对策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因此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单纯依靠学校语文课堂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到学习习惯,我们一贯倡导的“温故知新”、“藏息相辅”这些习惯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但语文的学习只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除了要坚持这些常规习惯外,还要多进行阅读和积累。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阅读和积累对于语文学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今中外,凡是在文学上有很高造诣的人,他们无不是博览群书的人,同时这些人也十分擅长积累。可以说“无阅读无语文,不积累不语文”,因此小升初的学生,要想把握好这个关键期,一定要养成阅读和积累的好习惯。当然,好的习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学生都应该主动探索适应自身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自我语文素养。
2.2用“生活”阅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阅读也不例外。教师要多组织开展阅读活动,从多个角度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也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

要让学生带着学习回归到生活中去,同时教师也要将教学置身其中,帮助学生在生活的阅读中体验生命,获取表达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正确的启示,这对他们的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生活是一个素材极为丰富的载体,只有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找到乐趣,才能实现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生活与阅读的结合,让学生们在阅读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在生活中体验着阅读表达给自己带来的趣味。
2.3明确知识梯度差距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同属于一个知识体系,但初中语文的知识梯度要比小学语文高出很大一个层次。以阅读教学为例,小学语文主要以夯实基础为目的,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教学都是围绕最基础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教材也是以单元主题为基本结构,每一单元选取的精读课文,教学目标都是围绕一种表达方式去设计,如此一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中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选取的课文是李星华先生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单元语文要素的设定也只是通过人物外显的一些特征去分析人物内心。此时六年级的学生,再过几个月就升入初中读七年级了,那么我们看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与人物相关的阅读教学,如第三单元、第四单元,选取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可能大家会发现,这些课文已经不能算是写人的文章了。这里单元语文要素强调的也是与人相关的其它深层的内涵,更多的是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要经历两个梯度的跨越,学生要从原来小学学习那种定向思维转化到这种综合性的分析上来。对于学习深度方面的改变,需要授课教师帮助学生转变原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初中与小学学习方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有更充足的准备来迎接新的学习调整。
2.4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仅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促使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出现了大量新型教学模式。下面介绍几种应用广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们体现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优势。第一,抛锚式教学。该教学模式构建在真实问题基础上,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建构主义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包括营造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讨、学习评价。例如,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就感兴趣的写作主题进行沟通探讨,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明确写作思路,并对完成的作文进行分享,进行评估。第二,组合演示教学。该教学模式要求运用多媒体工具拓展教学空间,多维度地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例如,在教学《祝福》时,教师可利用网络媒体搜索与之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让学生从视听角度了解文章背景,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第三,微课教学。教师可制作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基于学习实际调整学习进度,拓展学习空间。
2.5引导适应环境
语文老师应找准时机,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为学生排疑解惑,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课程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刚进入到初中阶段语文成绩下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地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模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全面掌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衔接策略,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语文写作教学、语文阅读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衔接,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全面理解中小学语文教材差异,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指导小学语文,而且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预警作用有效解决中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欣娜.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2):26-27.
[2]黄淑琴.浅析中小学语文衔接的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67):43.
[3]刘燕芬.中学教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