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曹丽
[导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无论是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还是对经典文学的诵读,都是学生接触不同作者思想,
        曹丽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第四小学校   041500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无论是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还是对经典文学的诵读,都是学生接触不同作者思想,体会作品内涵的过程,学生在其中的参与性和自主性都较强,是一类较为有效的语文教学开展方式。经典诵读即是诵读经典,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喜好、写作能力还未成型,此时让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诵读,能让优秀文学来熏陶学生,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经典作品诵读中体会到诵读的乐趣,进而培养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爱上阅读,不断进步。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深入、持续、全面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推进经典诵读教学,教师应当作出一系列的前期准备。首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应当为学生准备必要的体系,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的资源、地缘等情况,选择诵读的素材,建构相应的校本课程、班本课        程等。尽管我国经典作品有很多,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精力有限,选择恰当的、合适的,才能更为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课前的准备阶段,也需要尝试准备一些教学的辅助,如为恰当的阅读素材选择配乐、配图等;再如搜集与现实的契合点,以带动学生的思考。课前的        准备需要充分了解班里学生情况。春江水暖鸭先知,由于近年来国学热的掀起,很多教育机构已经打破固有思维,积极组织国学教育、国学班等,而随着教育意识的普遍提升,很多学生从小学或者是未上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国学的学习,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国学的兴趣、认知水平等的不同,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由此,正确组织教学工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为丰富的体验。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两点原因。第一,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周围同学的影响,并且学生的注意力不好集中,集中时间较短。良好氛围的营造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一个学生学习带动周围学生学习,而不是周围学生带偏其他学生一起肆无忌惮的玩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古有孟母三迁,足以说明学习氛围的重要性。第二,就语文课程本身的性质来说,良好的文学氛围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首先,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每周一次的黑板报比赛。

教师可以让班里同学自由分组,每周一组进行黑板报的绘制,每周抽一天供小组成员进行黑板报内容的讲解并且进行录制和拍照,在一轮结束以后以此作为评分的凭证,进行竞赛,并且给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在下一轮板报绘制中的积极性。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喜欢画画的同学来说,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进行板报的绘制,对于喜欢演说的同学来说有一个平台可以展示自己。在学生们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会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丰富了课堂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这样的开展形式,教师需要有所注意。竞赛的形式虽然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会激化学生的好胜心,因此教师在准备奖励时,要考虑到全部的学生,因为学生的创作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学的兴趣。在营造学习氛围的过程中,除了小组合作,还可以有个人展示的形式。教师可以每周腾出两节课来供学生进行教材中诗歌或者文章的背诵。将课堂交到学生的手中,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进行自我展示。对于已经掌握教材内容的同学,可以进行课外诗歌、文章的背诵。以此形式,引导学生良性竞争,同时引导学生放开自我,尽情显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强化背诵指导,提高诵读效果
背诵在学生的发展智力有着正面的作用,给之后的写作积累语言材料,可以这样说,在经典诵读教学时,因为经典本身的难度,让小学生的背诵只处于一个半懂不懂的状态下,这时教师需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展开单纯的背诵,并非死记硬背,需要花样翻新,提供学生一定的刺激,确保新鲜有趣,以强化实际的诵读的效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给方法,轻松积累,一是强调出声背诵。将无声的文字通过有声的语言,尤其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展开记忆,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朗读背诵的效果,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正确的背诵习惯。二是尝试回忆法。在诵读的材料实现熟练前,通过“尝试回忆法”的记忆效果往往十分的满意。同时学生在背诵时,在试图回忆的时间花费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显著。所以,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需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强回忆。
4互联网技术的合理使用
在传统文学的学习中,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由于历史悠久,学生不能简单地依靠现代的思维来理解诗歌。因此,学生要想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就需要对作者所处的环境有所了解,才能对作者诗歌中的情感有所理解。当学生拥有较多的历史知识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对当时的环境有所想象,这种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上找到当时环境相关的视频放映给学生,使学生头脑中的想象更加丰富,更加真实。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丰富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大脑,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历史背景、诗歌文化以后,会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生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头脑中除了想象以外,会进行再创作,即想象以后的创新。如今这个时代变化莫测,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因此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引导学生的想象思维,正是将科学技术引入课堂的一个契机。新媒体技术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网上找到教材中相对应的文章的朗诵音频和视频来与学生分享,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诵读的魅力,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媒体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容易沉迷于互联网的诱惑中,因此教师对互联网的妥善利用,可以为学生做出榜样,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技术来进行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文学是我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丽宝藏,在全球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着巨大挑战。小学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从小让学生接触经典文学,了解经典文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审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值得语文教师重视并组织,为学生构建优质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铭.试论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4):94-95.
[2]刘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9,18(6):2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