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教育集团幼儿园 552402
摘要: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其中6-1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约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7.4%。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往往处于被忽视、家庭教育无力、隔代教养等状态。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快速变化的成长环境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完善,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但是大部分的父母不能够将孩子带在身边抚养,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就逐渐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成为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城乡差距逐渐的加大,并且其内部的差距不仅是经济上,而且其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距。在我们国家城乡二元结构因素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区域的教育质量相对而言都是比较差的,而且和城市的教育相比而言也有着一定的差距。其中在这些差距中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而且在其教育的机会选择上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另外,由于农村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普遍都呈现出一种粗放型的教育,并没有那么重视,而且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没有那么充足,所以也就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造成了阻碍。而且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和学校的多方教育来看,都存在着缺失以及失序等多项问题。而且由于很多农村人普遍没有接受到太高等的教育,因而,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够充实的,此外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够那么充分,对于他们不够关注,并没有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关注以及关照。因此,就使得农村的留守儿童一定程度上在情感以及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失衡现象。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优化策略
2.1构建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积极履行教育的义务,发挥教育的主体地位。首先,学校应该在本质的思想上发生改变,改变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让父母了解到以下内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才能够促进孩子整体素质的发展,对于新时期的留守儿童来讲,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关怀,而不是他们在物质上的“弥补”,只有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下才能够使孩子变得阳光开朗。其次,学校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及其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心理情况,避免他们的心理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心理扭曲”,并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悉心沟通。最后,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家长的时间安排,为学生和家长之间创建沟通的机会,积极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更好的合作,在活动中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感情,而且可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情况。学校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设立一个“心理辅导站”,可以让最近心情不好的同学去“心理辅导站”,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交流,发泄自己最近的情况,不仅能够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还可以促进学校的综合发展。
2.2开展多样化活动,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农村文化的魅力、成功人士的创业精神,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真实进步。
同时,重大节假日安排好每月的主题活动,如母亲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开展学雷锋、敬老爱老、家风家书、给远方的父母一封信等活动,让学生向长辈或父母献上一份爱心和孝心,从而体验到父母打工的艰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国学文化进课堂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愉悦自己,放松自我,增强民族自豪感。针对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是非判断,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等情况,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举办安全教育征文活动,召开以班级为单位的安全教育专题会,邀请镇司法机关人员来校开展法制安全讲座,向学生传播法制观念,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让安全理念永驻每位学生的心中,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3改善家庭养育环境,补位支持缺失
儿童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未能将新兴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养育看护,另一个是在早期生命历程的关键阶段,未能成规模使用多元化的养育方法。农村留守儿童养育不足的现象并非有意的忽视和冷漠造成,而是法定监护人和实际监护人角色重叠间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科学的知识,因此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有限。基于此,积极性养育行为对形成整体性养育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充分的家庭其他成员支持补位父母支持的缺失,在农村留守儿童养育行为中从三个维度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是放任或严厉维度。由于法定监护人难以时常陪伴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行为的权力性和控制性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而降低,尤其是男童和体力上具有优势的女童。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监护人不能一味采取放任或严厉的态度,而是需要综合儿童生理水平、所处环境因素与儿童心理发展等各方面,宽严并济,引导儿童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向形成。同时,应正确看待儿童在该维度下反应的表现,不应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放松原有的要求与规则。其次是敌意或温暖维度。法定监护人与实际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投入与行为认知处于不同水平,双方在养育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儿童指导不一致或奖惩模式不一致的现象,儿童所感受到的情感分歧较大。因此,监护人应采取对某一事件一致的态度,避免教条式坚持及带给儿童不一致结果的困扰,不过分苛求,也不过分热情。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监护人应保持较为平衡的心理状态,避免将儿童视为生活的全部,将焦虑情绪介入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实际监护人负有重大责任,以合理性和克制性避免情绪冲动,以“放手”的思维看待儿童的养育过程。
2.4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干预不良行为
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品德、心理等方面的不良现象,为了给他们及时地矫正,正确地引导,学校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相关的专业老师,通过课上课下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匿名书信交流沟通,有效地对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提前进行心理干预,从而端正了他们的心态,提高了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长时间不间断地跟踪教育,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品德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家长的极大认可。
结语
结合全文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与精准扶贫的政策进行紧密的结合。真正的让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问题方面感受到制度的优势,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取得蓬勃发展,真正的培养出更多的农村人才,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艳林,邓桦.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175-177.
[2]王鑫鹏,车超.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活动问题研究: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2):4-5.
[3]晏苏萍,陈敏.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