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佳
常宁市第六中学 湖南常宁 4215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高中生情感体验的意义,其次结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分析加强高中生情感体验的策略,总结得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音乐细节加以体味、利用多媒体创设契合的音乐情境、以创作背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基于个体差异引导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丰富音乐欣赏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情感体验
高中音乐教材中的作品类别十分丰富,在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之后,学生能够获得多种类型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音乐这种情感艺术,并且将欣赏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丰富情感表达、提高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高中生情感体验的意义
音乐作品中充满着情感,这意味着从情感角度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加强,无论是对音乐教学还是对学生音乐技能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还可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注重对细节变化的观察,以此来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蕴含情感的 感悟。与此同时,加强高中生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音乐本身优美的、欢快的、悲伤的……节奏旋律,还能够带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美的感受,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认知与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如此,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其审美能力,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即可以通过音乐创作来表达自身情感,从而加强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和音乐实践训练。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高中生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注重引导对音乐细节的体味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但有优美动听的外在形式,更有着深层次的、内部的细节刻画,并且这些细节往往是整部音乐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在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上和表演鉴赏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这一点,高中音乐教师应注重对音乐细节及其变化的观察与把握,并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音乐作品的细节部分,学会深层次剖析音乐作品,准确抓住细节变化,以细节为依托见证创作者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从而强化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除了让学生知道这是我国民族交响乐之魂,属于最早深入民众的交响性、协奏性音乐作品之一,无数人为之倾倒、振奋、动情之外,还应让学生了解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同时,作者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比如在“哭灵、控诉、投坟”这一段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契合的音乐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感官刺激非常重要,所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器官的充分调动,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音乐MV播放)和触觉(乐器演奏、伴奏)等多种感官的同时刺激,来形成对音乐的全方位感受,从而强化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鉴于此,教师应根据音乐教学具体内容和所用示例作品,创设与之相契合的音乐情境,营造与之相符的教学教学氛围、情感氛围,如对于欢快的音乐作品应营造欢快的教学氛围,对于草原类歌曲如民歌《辽阔的草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草原场景的动态视频,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和着音乐的旋律想象着自身此时就在广阔碧绿的草原之上,感受着草原的壮美,草原人民的热情,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三)以创作背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包括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每一阶段的情感状态、生活环境等。创作者将这些因素融入到音乐的创作当中,从而赋予音乐作品以情感要素。音乐教师在组织鉴赏音乐作品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深刻了解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教学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可以为学生讲述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在创作《命运交响曲》之前遭遇了怎样的经历,“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特别是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交响曲》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当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之后,再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会有更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四)基于个体差异引导情感体验
高中生的情感处于完善发展的时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则具有不同的心理情感特征,因此,教师在将情感体验融入教学之中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鉴赏音乐,从而提高其情感体验。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情绪因素,教师在与学生欣赏音乐时则可根据这一特点选取积极向上激昂等特点的音乐,比如《我爱你,中国》、《大海啊,故乡》、《我的祖国》等具有爱国情怀等的音乐。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音乐的欣赏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依照教材音乐的类型及情感表达方式,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就应当将情感因素的培养激发与体验放在一个特殊的地位。教师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刻体验音乐之美,更深入、自然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程杰.音乐审美心理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9(23):104.
[2]王秀英.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J].山西青年,2018(09):136.
作者简介:欧丽佳(1988-11),女(汉族),湖南省衡阳常宁市,工作单位:常宁市第六中学,本科双学士学位,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